当前位置:首页>一起惠资讯>负增长>文章列表
负增长
小米集团(港股代码:01810.HK)周一发布了该公司截至2019年3月31日的第一季度财务报表。财报显示,小米第一季度总营收为43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7.2%。财报发布后,小米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小米首席财务官周受资(ShouZiChew)、小米副总裁、小米印度总经理马努·库马尔·贾因(ManuKumarJain)、小米副总裁、技术委员会主席崔宝秋出席了财报电话会议。以下为财报电话会议实录:中金公司分析师:首先,第一个问题,我想问一下。我看到一个很有趣的数字,就是我们这个季度的收入第一次超过格力32亿人民币。我想问一下,包括我们最近做了一次重组,成立了大家电部门。不知道现在大家电部门的收入规模多大,以及未来我们怎么规划这块业务的方向?周受资:首先,我们的大家电部门的业务是我们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门。我们相信,我们在智能电视方面是有经验的。为了帮助我们取得成功,我们已经,不光在中国,还在全世界范围内,制定了其他大家电的相关战术,包括空调、洗衣机等等。所以,在未来的几年内,我们将在大家电方面进行极大的投资。MorganStanley分析师:关于新发布的小米9,考虑到你们对其乐观的预期,我想问它在发货以及供应方面的势头。另外我想问一下,它将在第二、第三季度的占比?周受资:关于小米9,我们在今年2月20日发布了小米9。用户接受度很好,需求也很大。根据我们发布的数据,在2019年第一季度末,我们已经卖了150万台小米9,之后,在四月我们也已经发出了150万台的货。小米9是我们双通道战略的一部分。我们相当注重小米品牌以及用户体验。之后我们会继续关注之后的进程,目前来说,状况还不错。当然,在这个月底,5月28日,我们将发布红米旗舰机K20。当这款手机的细节发布的时候,我们会再跟大家分享。总体来说,虽然新的5G带来了全球以及中国范围内智能手机供应方面的一些压力,但是,我们在第一季度的表现还是比市场平均水平要好的。分析师: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毛利率的。2019年第一季度总体来说表现平平。我想问,在这之后,增值税的政策变化对毛利率有什么影响?另外,我们在产品方面,应该如何看毛利率这个问题?周受资:关于毛利率,就像我在前面的财报会议里提到的那样,2019年第一季度,我们刚刚调整了我们的产品组合,我们发布了一系列的智能手机,包括一月发布的红米Note7,二月发布的小米Mix5G、小米9以及三月发布的红米Note7Pro、红米7。这些机型不仅在国内,还在全球很多其他地区发布。确实,在国际市场,是存在滞后现象的,而为了给这些新机型的发布做准备,以致力于新产品组合的成功上市,我们确实进行了价格上的营销。所以2019年第一季度毛利率的降低,特别是智能手机这一块,是源自国际市场上毛利率的降低。现在,由于在产品更新方面的成功,国际市场上智能手机毛利率已经回弹了。另外,关于增值税下调,我们还是持乐观态度的。根据公开的信息可知,这相当于是20亿元人民币的激励措施,其实不仅仅包含增值税下调,还有其他的方面。这对我们来说是利好的,因为我们属于制造业,将直接受益于3%的增值税下调。另外,最终,这也会鼓励终端消费,所以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个好消息。JPMorgan分析师: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互联网服务的。你有提到30%的收入是来自于国外的非智能手机业务,你能不能谈谈这方面在过去几个季度的表现?包括互联网金融?另外我想问你是怎么看,在今年的下面几个季度,互联网服务的未来走向?另外,在其他的一些互联网公司在广告收入方面没有很乐观的预期以及近期一些新趋势出现的情况下,互联网服务的利润率是不是会比手机业务的利润率高?能不能谈谈为什么这样,另外我们应该如何来看这个问题。以及能不能谈谈你们的多角化经营战略?周受资:关于互联网服务,正如我们之前提到的,我们互联网服务的收入总体提高31.8%,另外,我们海外的手机广告收入在所有的互联网服务收入中占比32%,单单海外的手机广告收入上涨了167.3%。我们在国际范围内提供的互联网服务,比如有品,金融科技(Fintech)、电视方面的互联网服务,涨幅明显,这最终才造就了这167.3%的上涨。这方面的动态我们之后会定期发布。关于第二个问题,说起这一年中未来的互联网业务的发展,我希望在两个层面体现我们的多样化。第一个层面我前面已经提到,是有品、海外的互联网服务、金融科技(Fintech)以及其他物联网产品推动的互联网服务。马努前面也举例说,我们在互联网服务领域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资金,最终是为了在其他市场建立起我们的互联网服务,比如印度。我们在过去的12个月中,我们发布了三个心的互联网服务,包括MiMusic(米音乐)、MiVideo(米视频)和MiPay(小米支付)。中远期来看,这种多样性可以让我们,即使在一个竞争的市场,在互联网服务的收入增长更加稳健、可持续。而第二层面,在于广告收入增长本身。由于在过去的两年间,广告收入增长迅猛。首先,这样的一个增长源于给互联网行业提供广告服务。在过去的六个月,我们的广告业务也在向其他行业的客户渗透,这一层面的多样化也是为什么我们在互联网服务方面的数字能经受住考验。在2019年的展望方面,广告这个行业本身比较疲软。但是政府的一些激励政策可能会对终端消费产生正面的影响,给这个行业带来信心。另外在游戏方面,我们保持乐观。关于你的第二个问题,关于物联网的利润率。我们的物联网的收入是有多个产品带来的,而其在不同行业的利润率完全取决于每个行业的竞争程度。HSBC分析师:第一个问题是关于股价上涨,之前平均每季度上涨保持在13元人民币,我想问2020年下半年我们是否也能期待这样的一个数字?周受资:让我来简短回答这个问题,由于我们在国际范围内互联网服务的表现,是的,这应该是大家能期待的一个股价上涨的趋势。HSBC分析师:我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月活跃用户的。国内的月活跃用户数还在增长么?其实,国内的智能手机份额已经停止增长了,那么月活跃用户的增长主要的因素是什么呢?周受资:我们用户的生命周期在变长,所以他们中的一些最终成为新的活跃用户。HSBC分析师:我最后一个问题是关于智能手机的利润率,在第一季度这方面的利润率降低了,而其在四月份又有一定程度的回升,我想问在第二季度我们将期待怎样的一个趋势?周受资:虽然你也知道,我们不提供某个业务部门的利润率,但是,从一整年的角度来看,你将看到一个比较正常的数字。第一季度,是由于我们对产品组合进行了调整。中金分析师:马努,可以谈一下印度市场的表现么,尤其是在增长方面?因为,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市场的增长其实已经减缓,甚至出现了负增长。马努,你在打算如何保持、甚至是加快印度市场的市场份额增长的?马努:去年,印度市场的销售量是1.15亿台。印度和中国市场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中国,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智能手机了,而在印度,还有4亿人在用非智能手机。而这其中的四分之一,大概是1亿人,开始使用数据流量。我们预期这些人,尤其是使用数据流量的这些,会在未来的两年逐步开始使用智能手机。根据多个趋势报告,印度的智能手机市场,至少在未来的五至十年,会保持增长。我们预期,在未来的一两年内,我们将继续售出1.5亿至2亿台手机。也可能会更多。所以总体来说,我们相信印度市场将异常强劲。关于你的第二个问题,我们将如何规划来维持这样的一种增长。在过去几个季度,我们的线上市场份额占到50%,我们将会维持这样的市场份额。另外,我们的目标是占到线下市场的20%的市场份额,我们在建立营销网络。目前,我们只在几十个城市建立营销渠道,未来会扩展到几百、几千个城市,我们预期线下的增长会持续下去。如果我们能保持线上的份额,并提高线下的份额,我们能在智能手机业务继续增长。中金分析师:我想再接着问一个问题,我们很关注小米智能手机平台的变现能力,这一块在印度市场,是怎样的进程?马努:在印度,我们开始对一些服务进行变现。一方面,我们的平台提供很多服务,比如有一家公司Ola,用来叫车的,已经被加入到我们的平台上。此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服务。另一方面,我们有多个平台,比如我们在对一个浏览器服务进行变现,上面的内嵌了我们的MiMusic(米音乐)、MiVideo(米视频),这一部分我们还没有大范围开始收费,但是一旦有极大量的用户,我们将开始进行收费。相对于中国来说,我们的变现还处于早期阶段,但是增长是极其迅猛的。JPMorgan分析师:我想再问马努一个问题,小米想从印度出发,将其作为首个对用户进行收费的市场,你可不可以谈谈变现的问题,考虑到,在市场上有其他智能手机平台的存在,比如谷歌等等,尤其是,其他的手机平台已经有他们自己的应用商店,比如GooglePlayStore(谷歌应用商店)等?另外,能不能谈谈印度的市场竞争情况,看上去,印度本地的竞争对手已经被打败了,大量的中国公司还有三星还在市场上竞争。另外,有一个品牌,叫RealMe,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然后又在短短几个季度里,拿到了70%的市场份额。周受资:在马努之前,我想先澄清一下,目前我们在很多国家都提供互联网服务,并不仅仅局限于印度。另外你应该也知道,我们也和一些公司有着近距离的合作关系,比如Facebook和谷歌。我们给他们的搜索引擎带去流量并瓜分一部分收入。印度并不是我们变现的唯一途径。马努:站在变现的角度,当然Facebook和谷歌有巨大的用户群。而在前面提到的这些服务上,我们在进行一些合作,比如谷歌在跟我们进行智能手机层面的收入分成。我们还和很多公司建立合作,比如Facebook,我们在他们的平台上、利用他们的网络进行手机的销售。像我前面说的,这些都还是早期阶段,所有这些服务才在过去一两年开始有。而变现也仅仅进行了更短的时间。我们还上线了一些只针对于印度的特殊的服务,这些服务是其他平台没有办法提供的,比如MiVideo。我们目前有7万条来源广泛的内容。我们建立起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平台之一,而其中90%的内容都是免费的。之后,我们会在印度对一部分内容收费。第二个问题,关于竞争,在未来的几个季度会持续保持激烈。其实RealMe是Oppo公司的一个品牌。这个品牌是特别针对我们的线上业务的。RealMe确实带来了一些新的竞争,但是我们是有自己的忠诚度高的用户的。尽管第三、四季度及第一季度有新的竞争对手加入进来,但是我们线上的市场份额仍然保持在50%左右。而在线下市场,我们在持续不断地拿走那些在印度15、20年的老品牌的市场份额。是的,竞争确实是在变得激烈起来,但是我们的份额还在持续不断地增长。周受资:OPPO在学我们,模仿对我们来说确实是个不容小觑的问题。但是最终,我相信我们是在效率方面进行竞争,只要我们在注重产品设计、用户体验方面下功夫,并通过高效率将成本效率回馈给用户,我们会笑到最后。GoldmanSachs分析师:可不可以谈一下互联网方面收入印度市场的占比?我记得我有读到过,你们的智能电视的安装量在第一季度达到了200万台,这样的一个巨大成功对这方面有怎样的影响?另外,不佳的广告市场大环境会对你们从第二季度开始的业务有什么影响,考虑到其他公司在这方面的预期也不是特别乐观?另外,你们开始接触游戏市场,这方面确实是挺引人关注的。那么在中国及印度市场,你们打算如何将这一块整合到大的规划中去?马努:我们现在不会发布互联网服务方面印度的收入。但是我想说的是,这一块虽然发展迅猛,基数却是不大的,因为我们也就只在过去的几个季度才开始收费的。你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电视的,是的,也许我们是电视方面增长最迅猛的品牌。我们也在过去的三个季度,连续保持第一。我们目前没有在电视广告方面进行盈利,但是我们开始对内容进行收费了。我们在米视频上有7万条内容,另外我们还有自己的触屏系统。我们的智能电视是唯一一个双系统的电视。可以在手机和电视上投放一模一样的内容。这7万条内容中90%都是免费的,只有10%是收费的。那些收费的内容带来的收入,部分归内容供应商,部分归小米。周受资:是的,广告这个市场总体来说说疲软的。从宏观角度来看,中国政府20亿的激励资金将被用在那些信心最不足的行业,并鼓励消费,我们正乐观的等待。而从微观角度来看,我们产品的多样性让我们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也能保持竞争力。
2019-05-21 09:11:16303 次
以食品饮料生产起家的娃哈哈近日成立了一家智能机器人公司。据天眼查显示,浙江娃哈哈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4000万元人民币,经营范围包括“智能机器人、机器设备及零部件的研发、制造、销售”等。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出任董事长一职,持股比例52.15%,为该公司法定代表人以及最终受益人。一面是接地气的国民饮料品牌,一面是高精尖的机器人研发制造,娃哈哈的“撞色”跨界引发了普通民众的关注。而在另一群关注产业动态的人眼中,娃哈哈入局机器人制造更像是迎合了趋势。智能制造风口下,品牌砸重金打造自己的机器人生态成为潮流,美的、海尔、苹果等品牌均已有所建树,波司登、娃哈哈等品牌则紧随其后。或许在未来,一个没有自家机器人来制造产品的头部品牌,都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娃哈哈的机器人布局分几步走?其他企业做得怎样?为什么机器人会是这些品牌共同追逐的焦点?一起惠试着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娃哈哈为什么做机器人?娃哈哈要做机器人不是一时兴起,技术能力也并非一蹴而就。事实上,作为快消品制造大户,娃哈哈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参与进新型制造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技术经验。2008年,参与承担国家863计划“机器人高速包装工作站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项目;2011年,承担工信部“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课题“高速搬运机器人及其物流生产线关键技术与示范应用”的课题研究;2012年,参与承担国家863项目“高精度高效率工业机器人减速器开发”;2013年,利用在饮料机械装备开发、系统集成应用方面积累的经验,进入智能装备研发制造领域;2015年,完成串联机器人、并联机器人、平面机器人的研发,用于集团饮料生产线上产品装箱、码垛、生产物料投放、装箱等领域;2018年,注册成立浙江德清娃哈哈科技创新中心有限公司;2019年,注册成立浙江娃哈哈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根据娃哈哈对外声明,这家新的机器人公司主要从事智能机器人产品与解决方案的开发、生产、销售,比如磨抛机器人打磨机头的智能化控制。这些可以进行信息深度感知、精准控制执行的机器,除了可以满足娃哈哈自身生产线以提升效率,也能为第三方制造企业提供商业服务。由于过往的技术试点和积累,娃哈哈已经具备了研发生产工业机器人的基础,在满足自己需求的前提下增加新的创收点显得一举两得。饮料市场的增速放缓和机器人市场的蓬勃发展,也似乎恰恰可以印证娃哈哈做出这一决定的深层原因。娃哈哈已经连续11年在销售收入、利润、利税等指标上位居中国饮料行业首位,但其近年来的业绩却并不如排名一般稳固。数据显示,2013年,娃哈哈营收达到巅峰的782.8亿元,宗庆后将2014年的目标定在了千亿。然而,娃哈哈从2014年开始了营收的连年下滑,其2014~2017年的营收分别为728亿元、677亿元、456亿元、450.73亿元。饮料是一个依靠薄利多销的品类,近年来原材料物料的价格不断上涨,投资、研发新品的市场风险不断加大,国内的饮料市场产量增速正在放缓。2017年,国内的饮料市场产量首次出现负增长,产量减少了1.6%。在主业进入“新常态”阶段的时候,主动谋求多元化转型成为娃哈哈的目标。据不完全统计,娃哈哈还曾先后试水过奶粉、童装、白酒、保健品、商场、地产等领域,但都未曾引起大的市场反响。饮料市场趋稳,机器人市场的规模则正在经历高速增长。2013-2018年,全球机器人产业规模的平均增长率约为15.1%。据IDC预计,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于2021年将达到746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34%以上。另一方面,2017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密度平均为80台/万人,其中韩国为728台/万人,日本为344台/万人,而作为制造业大国的中国仅为72台/万人,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宗庆后曾对媒体表示,体力劳动已经没有人愿意做,而危险和危害健康的工作也不应该由人做,所以机器人的应用空间是巨大的。宗庆后同时也表示,娃哈哈做机器人并不是战略转型,而是新尝试。不止娃哈哈:这些企业都在做娃哈哈不是第一个盯上智能制造的品牌。如上文中提到,苹果、海尔、美的、波司登等行业头部品牌均已击鼓鸣枪。和娃哈哈的“并不是战略转型,而是新尝试”相比,这些企业为转型智能制造带来了更深入的尝试和更丰富的理解。2018年4月,苹果发布全新拆解机器人Daisy,这款新机器人可以更高效地拆解iPhone,从中回收有价值的材料。而据台媒digitimes2019年3月报道,苹果公司在中国最大的电子代工企业之一和硕科技为降低劳动力成本,开始增加机器人和自动化生产线的使用。和硕科技董事长童子贤披露,和硕每三年对其自动化生产线进行一次升级,目前其人工劳动力仅为该公司在中国大陆最初建厂时工人规模的10%左右。换言之,自动化生产线已经给和硕降低了九成的劳动力成本。去年年中,富士康掌门人郭台铭在公司股东大会上表示,十年之内,富士康决心用机器人来逐步取代人工劳动力,目标是替换掉八成的劳动力。对于在全球有着120万员工的富士康来说,用机器人替换掉近八成的劳动力无疑具有极大的想象空间。以生产白色家电起家的美的也正逐步从一家传统家电企业向全球化科技集团转变。2003年,开始引进机器人加入生产;2009年研发伺服电机(应用于工业多关节机器人);2013年进入扫地机器人行业;2014年成立机器人研究所;2015年作为发起单位主办“华南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并与安川合资成立机器人公司。;2017年1月,收购德国机器人巨头库卡集团股份;2017年2月,以现金约9.02亿元收购以色列自动化领先企业Servotronix公司及其子公司;2019年4月,继续与安川合资成立两家机器人公司;……美的集团机器人产业项目总经理甄少强表示,机器人产业是美的“双智”战略(智慧家居+智能制造)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美的开辟第二产业跑道的合适产业。付出总能获得收获。根据美的2018年半年报,来自机器人及自动化系统业务的销售收入占美的集团总营收的比重已近10%,而且其营业成本同比降低了18.59%,毛利率同比提升了9.73%。而全面布局机器人产业带来的效率提高、成本降低,也让美的在去年全国家电市场规模为8104亿元,同比仅增长1.9%,几乎停滞不前的大背景下,仍然在净利润上得到了15%-20%的增长。无独有偶,另一家以生产白色家电起家的企业海尔也将智能制造列为其战略目标。不太一样的是,海尔更倾向于输出全流程、全产业链的概念和能力,而并非单纯将“机器换人”作为“制造”向“智造”转型的特征及目标。海尔对“智能制造”的理解是,打通与用户交互的全流程节点,从“定制交互”到“网器终身交互”。而用户就可以通过现场摆放的真实馨厨冰箱,与海尔互联工厂联动,再定制一台“网器”产品,实现网器定制网器,成为海尔的终身用户。一方面,COSMOPlat通过在交互、定制、研发、采购、制造、物流、服务全流程节点的业务模式变革,输出七类可社会化复制的应用模块,帮助企业实现产品生产高精度下的高效率。另一方面,COSMOPlat为企业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提供软硬一体的大规模定制整体解决方案和增值服务。具体提供的服务有两种:软硬一体、虚实融合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如新工厂建设、老工厂升级、企业管理等。另外则通过平台沉淀的数据,为企业提供基于大数据的增值服务,如预测性维护、全产业链的协同优化、资源共享集约及金融服务等。如今,海尔已按COSMOPlat思路构建了沈阳冰箱、郑州空调、佛山滚筒、胶州空调、青岛热水器、FPA电机、青岛模具,及中央空调八个互联工厂。据了解,位于青岛中德工业园区的海尔中央空调互联工厂始建于2016年1月,边建边投产,如今年产能已达30万台,生产效率、库存周转率均提升了300%。海尔中央空调互联工厂负责人杨伟欣表示:“具体到整个供应链上,包括设计师、模块商(上游供应商)、互联工厂、车小微(负责物流配送)等各环节都要转型,由传统串联的部门组织,变成共同面向用户的一个个‘小微’,中央空调互联工厂就是其中一个‘小微’。”数据化、模块化、集约化、协同化,这也许是未来智能制造的一个缩影。产业素描:先行者优势大随着我国劳动力优势逐渐弱化、随着制造业对于精细化生产要求的提升,机器人产业正在迎来一轮爆发。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产业政策也为我国机器人领域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保障。猎豹移动创始人傅盛对国内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速度深有感触,他曾经提到过自己的一个经历:前几年猎豹准备生产机器人时,其中的一个组件减速器还很好买。而到了2017年开始做机械臂时,减速器已经开始出现全球缺货的现象。赛迪顾问在其《洞见2019》报告中给出了关于机器人产业的几个研判:1、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服务机器人市场增长率再创新高,下游需求及应用场景不断扩大,市场前景高度可期。2、机器人重点企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上海、江苏、浙江所在的长三角区域是机器人企业数量最多的聚集区。3、工业机器人零部件国产控制伺服系统产品占比逐步提高,本体制造中低端市场渗透率提升,系统集成市场竞争较为激烈。4、服务机器人个人/家用领域发展尚不成熟,医疗/康复领域处于产业培育期,教育、康复、物流等领域具备市场潜力。5、从投资潜力来看,AGV、扫地机器人、多关节机器人、并联机器人、仓储机器人、伺服控制系统等中短期值得关注。6、资本市场投资热度维持在较高水平,2018年中国机器人行业投融资数量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融资金额预计突破200亿元;行业投资轮次集中在A/A+轮,机器视觉、AGV、协作机器人等领域投融资金额较多。目前,娃哈哈、海尔、美的等品牌在做的更多是机器人产业中的工业机器人。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统计数据,2009-2017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由6万台增长至38万台。同期,由于中国人口红利下降、工业发展,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工业机器人销量占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比率由不足10%上升至超过30%,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从专利申请数量来看,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07-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专利申请数量总体上呈上升的趋势。2017年,工业机器人专利申请数量达到了5608项。一连串华丽的数据背后也埋有隐忧。有业内人士指出,国内的工业机器人产业目前还面临着三大主要困难。一是缺乏自研能力,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机器人的三大核心部件(控制器、减速机和伺服电机)在工业机器人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分别为39%,28%,本体制造占比为22%。但国内关键零部件发展相对滞后,技术水平较低,因此,国内产商大多进口国外的核心零部件。二是中高端市场大多被国外产品垄断。目前,全球市场上国产机器人占的比例涉及到中高端机器人的很小,中高端市场大多被国外产品垄断,国内很多公司只能充当一个装配的角色。三是软件系统研发能力弱。该业内人士认为,国内的工业机器人企业在软件系统的研发上面相对较弱,很多自主研发的软件系统都难有重大的创新。在工业机器人越来越智能化的趋势下,软件系统的落后也将成为拉开国内外机器人企业差距的重要因素。娃哈哈等国内头部品牌在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上的先行为其他品牌打了个样儿,不论是通过自研还是收购,在这过程中所累积的经验都是宝贵的财富。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机器人将具备更深层次的思维和学习能力。到那个时候,先行者的优势恐怕不是一两天就能够追上的了。
一起惠2019-04-18 09:28:22384 次
峰瑞报告第13期,我们来聊聊当下火热的消费升级,并试着从历史中寻找答案。太阳底下无新事,消费升级也并不是什么新风口。中国当下抢占新街口的便利店业态、家居杂货行业的精彩纷呈、时不时掀起波澜的咖啡创业,以及开始成为流行词的柔性供应链,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本都发生过。伴随着消费升级浪潮的,往往是本土化消费品公司的崛起。1972年,日本十元店连锁品牌大创生活馆创立。同年,东京有了第一家全家便利店。两年后,东京开了第一家7-Eleven便利店。1980年,日式连锁咖啡店罗多伦Doutor在东京开业,现罗多伦成长为日本仅次于星巴克的连锁咖啡馆。1980年代,宜家在多个国家所向披靡,唯独在日本,败给了本土家居品牌宜得利。此外,消费升级超级物种无印良品、优衣库分别诞生于1980年和1984年。峰瑞资本持续看好消费升级领域的投资机会。我们研究邻国日本40年前的消费趋势,不是照猫画虎或者亦步亦趋,而是为了抽象出底层逻辑——消费升级不等于贵;消费升级最大的机会是本土化;“性价比”是可复制的模式,好品牌满足用户的感性诉求……希望能带来启发。欢迎在文末分享你的看法。留言最走心、最能让报告作者产生共鸣的那位朋友,将收到峰小瑞搜遍全网能买到的唯一一本全新的《下流社会》。书中展现的是1990年代及之后的日本社会。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消费升级过后,日本人并不是都买贵的。社会是分层的,我们始终很难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个国家的消费趋势,不论这个词是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这本书对我们理解当下中国的消费发展趋势可能会有帮助。1970s-1980s日本消费升级对中国当下的启示/01/为什么对标日本?在全球范围内,互联网创业和投资是近20来年的事,消费升级要古老得多。它已经存在了40年甚至更久。中国当下正经历的、被视作新鲜事物的消费升级,在美国、日本等国家都发生过。美日两国既是人口大国,也是制造大国,之后成为消费大国。从微观上看,经济发展到相似程度,会有相似的公司出现。这是我们研究其他国家消费升级发生过程的意义。在这篇报告里,我们总结、归纳日本七八十年代的消费升级,希望能对当下的消费升级有所启发。为什么选择日本,而非美国?相比美国,在消费升级发生的原因、发展过程等方面,中国与日本有更多相似性。中日两国的城市结构很像,车多道窄,餐厅等商业体密集,能够给消费相关的商业模式提供机会。美国地广人稀,开车外出很方便,商业体的密度也不够大。中日的生活习惯、消费习惯也有相似度。以峰瑞投资的抹茶品牌关茶为例。抹茶最先发源于中国,流传到日本,如今又在中国热起来。除了人文地理上的相似性,中国和日本在经济发展趋势上也有相似之处。两国都经历过长达10年以上的经济高速增长阶段,GDP的复合增长率达到10%左右。日本从50年代进入高速增长期,1968年超越德国之后一直稳坐GDP世界第二的席位。直到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GDP排名第二的国家。随着GDP的增长,日本和中国相继举办东京奥运会、大阪世博会、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积极地融入全球化体系。打开国门的另一重意义是,许多国外品牌迅速涌入日本和中国,两国本土消费品牌面临全球化的竞争,消费者告别物质匮乏时代。相比之下,美国在消费升级中基本上没有外来品牌的“入侵”。经历十多年的经济发展,两国又从高速增长进入到中速增长阶段。日本从高速到中速的转折点在1975年。1974年的石油危机导致日本经济在当年负增长。从1974年到1990年,日本的年化增长率从10%左右跌到5%左右。中国则在2012年之后,经历“新常态”,GDP增长率在6%、7%左右。中国现在和日本1975年到1985年的经济增速相近。当经济进入中速阶段,消费升级才真正开始。从匮乏到拥有不能叫消费升级,只能叫做“我刚刚吃饱”,“我刚刚用过好的东西”。物质丰富之后,消费者从当初的眼花缭乱变得“处变不惊”,对很多事物失去了新鲜劲儿,消费审美需要升级,支出结构也有必要优化。我们现在熟知的日本的消费品公司,大多成立于1970年至1980年。1972年,全家便利店、大创生活馆、宜得利成立。1974年,东京开设第一家7-Eleven便利店。1980年无印良品成立。1984年优衣库成立。人均GDP是我们在消费升级过程中经常讨论到一个经济指标。人均GDP达到8000美金之后,商业领域会发生很多神奇的变化。日本大概在1978年达到人均GDP8000美金,中国在2016年。日本70年代末消费占GDP的比重大概在55%—60%,中国现在大概在35%—40%,可见我们的消费需求还没有被完全释放。在一个高速发展、欣欣向荣社会,民众的消费取向相对统一。经济增速放缓后,阶层差距增大,需求开始分化。有人消费低价产品,有人购买奢饰品。消费者的地域分布、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举例来说,日本卖得最好的方便面有两类,第一类是700日元(约42元人民币)以上价位的方便面,卖给爱好健康的用户。还有一类是300日元(约18元人民币)以下的方便面,销售给中产阶层以下的人群。这两类产品打的是不同的需求和不同的人群,都能赚到钱。我们很难用三言两语概括当时日本的消费者和当下中国的消费者,但有意思的是,日本七八十年代的年轻人和中国的90后非常类似。他们出生于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中间时期,自出生起生活环境相对优越。因此,他们有较强的消费欲望,在消费上更加大胆,也更加追求个性化。插播一道思考题Q:在社会分化的过程中,走轻奢路线的公司和主打便宜的公司,哪一种有机会做大?峰瑞观点(freesvc)根据对日本消费品行业以及日本社会的观察,我们总结出来四个关于日本消费升级方面的规律:第一点是本土化。日本社会受西方影响很深,但从1970年代开始大量本土品牌涌现,它们在与国际大牌的较量中胜出,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第二点是个人化。日本的消费单位从家庭变为个体,消费风格从追求一致到彰显自我,便利店兴起。第三点是“更好更便宜”。消费者对于商品的价值与价格判断力增强,供应链效率提升使得零售环节缩短,消费品的性价比增高。第四点是,消费者的心理诉求和感性诉求,慢慢转变成社会消费的主导性力量。这表现在,消费者追求“小确幸”:1970年代初,大型商品如家电等已基本普及,商品逐步趋于小型化,消费者渴望用小价钱买到即时愉悦。此外,商品的精神属性增强:消费者开始看重商品的附加价值所带来的精神满足。/02/消费升级最大的机会是本土化伴随着消费升级浪潮的,往往是本土消费品公司的崛起。中国和日本都曾经历过洋品牌大量涌入本土市场的阶段。过去十年,必胜客、肯德基、麦当劳、联合利华这些品牌曾经在中国市场高速增长。近年来国内的洋品牌增长放缓,本土消费品公司崭露头角。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日本发生过一起本土公司打败国际化巨头的典型案例。宜家1974年进入日本市场,由于产品不符合日本市场需求,在与日本本土品牌宜得利(NITORI)的竞争中渐处劣势,1986年,宜家退出日本市场,直到2006年,宜家才重新进军日本市场。宜家在日本失败的核心原因在于,日本家居行业有很强的本土属性。从销售渠道来看,日本大多数家具店是小型店面,因为城市格局紧凑,土地资源有限。宜得利在上海的几家店面,开在购物中心不起眼的地方,大概四五层,500—1000平米。而宜家在欧美地区会开设几万平米的大店,大店面延长了顾客的消费时间,仅餐饮就占据宜家约10%的销售额。宜家以大卖场为主的销售渠道形态历史悠久,不太可能因为某一个海外市场就彻底改造这种销售形态,于是给竞争对手留下突破口。此外,从供应链管理、生产效率来看,日本家具公司的生产成本远远低于海外公司。曾经,日本传统手工生产模式和宜家在供应链管理上有差距,但日本家具公司借鉴宜家管理供应链的方式,降低成本,赢得价格优势。从产品风格来看,宜家和宜得利虽然同属于简约风格,但北欧简约风格大多是深蓝色、深灰色,日本以木色为主。根据宜得利打败宜家的方法,本土公司能够从销售渠道、供应链管理、产品风格中找到机会。宜家在中国是否会有同样的遭遇?20年前,宜家进入中国市场,当时中国本土的生产能力、企业家团队、资金格局等等不足以组建一家公司向宜家发起挑战。如今宜家已经在中国扎根20年,被打败的可能性更小。不过,国内的家具市场体量至少能够达到万亿。宜家2017年中国的销售额为132亿,只占家具市场1%左右的销售额。因此,本土公司还有大块的剩余市场可以争夺。除了家具之外,中国还有诸如饺子、肉夹馍、米酒、茶等本土化品类。特别是茶。基于中国的文化优势和资源优势,可能会出现有影响力的本土茶品牌。优秀的消费品牌会有较长的窗口期,不会像互联网风口期那么短——一般就3到6个月。如果现在去投直播产品或者出行应用大抵已经没机会了,仗打完了。但在消费领域,可能还会有5—10年的窗口期。日本已经走过消费升级的窗口期,但在窗口期诞生的公司仍然有极大的影响力,并保持高速增长,它们的发展上限非常高。峰瑞观点(freesvc)消费升级的过程中最大的机会是本土化。日本在七八十年代经历了本土化品牌的崛起,我们相信中国也会出现,且这个时间窗口就在当下。/03/瞄准单身人士的钱包日本消费升级第二个值得借鉴的点是个人化。从1970年代起,日本社会个人化的趋势愈发明显。在日本,1亿人口中有将近2000万人过着独居生活。社会发展节奏越来越快,催生了少量、高频的个人化消费行为。个人化的趋势促使很多新的消费公司诞生和发展。第一个体现是便利店的兴起。1970年代初,日本从美国引入便利店的发展模式,以本土品牌全家(1972)和美国品牌7-Eleven(1974)为代表的便利店业态迅速崛起。在日本,便利店从1970年代兴起到成为核心零售业态,只用了20多年的时间。如今便利店的零售额占日本的零售市场的10%左右,接近中国电商占零售总额的比例。便利店在日本有今天这样的地位,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和主要为家庭卖产品的超市相比,便利店做的是个人的生意,人们习惯于少量、多次地购买。除了个人化的视角之外,数据显示,从1973年到1995年,日本便利店的飞速发展与日本的人均GDP发展是同步的。1973年,第一家7-Eleven成立。1987年,日本人均GDP大概在2万美金,7-Eleven突破3000家。1995年,日本人均GDP达到高峰,4万美金左右,7-Eleven突破6000家。个人化的第二个体现是自动售卖机大受欢迎。自动售卖机在日本70年代消费升级过程中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现在的外卖,都是满足消费者快速就餐的需求。日本自动售卖机迎来爆发始于1970年大阪举办世博会。那年世博会参观人数达6422万,突破世博会历史纪录。在解决数量庞大的参观人群的饮食需求方面,会场里的自动售卖机功不可没。当年,全日本还只有100万台自动售卖机。1975年,这个数量高达300万台。这种增长持续到1990年,自动售卖机的数量达到500万台后增速趋于平稳。日本大概有1亿人,相当于每20人拥有1台自动售卖机。那么,问题来了:如果20人拥有一台自动售卖机是合理的密度,那中国有13亿人,是否应该有5000万台以上的自动售卖机?日本便利店于1973年起步,我们现在的经济发展跟日本七八十年代有一定的相似性,便利店在中国的天花板有多高?峰瑞观点(freesvc)便利店作为一种满足个人少量多次消费特征的零售业态,在中国肯定有空间,但中国的便利店以及自动售卖机大概率上不会像日本一样,成为如此高密度的业态。一个原因是,中国的互联网对商业的影响太强。如果开一个5000平的O2O生鲜店,保证3公里内半小时送货,基本上能够替代便利店和自动售卖机。此外,个人化的消费趋势会深刻影响餐饮业。现在日本最大的餐饮公司是7-Eleven,它在日本买了不计其数的盒饭,做便利店的同时做了餐饮。1975年,日本餐饮业的市值大概不到10万亿日元,1990年左右接近30万亿日元,增长了3倍。当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之后,餐饮业进入平缓期。2017年,日本餐饮行业的市场规模在25万亿日元左右,接近1.5万亿人民币。中国的人口是日本的13到15倍,餐饮行业的市场规模大概是3万亿人民币,只是日本的2倍。峰瑞观点(freesvc)从宏观上讲,中国未来10到15年很有可能出现非常优秀的餐饮公司。但是,宏观的美好与现实的困难并存,餐饮创业需要极大的耐心。它本质上是服务业,从0做到100亿美金的过程非常艰难。/04/更好更便宜,如何可能?日本消费升级第三个重要的趋势是“更好更便宜”。消费者对于商品的价值与价格判断力增强,供应链效率提升使得零售环节缩短,性价比增高。消费升级的本质是把更好的东西卖得更便宜,而不是更贵。“便宜”指的是,跟我们心里预期价位相比,价格更低或者说可以承受。打个比方,消费者本来要在饮食上花费20%的开销,但现在只花15%,消费的品质却更好。国内目前也有不少“更好更便宜”的产品。名创优品有一个爆款产品是9块9的零钱包。“90分”使用和美国品牌新秀丽同等品质的材质,但便宜很多。喜茶给顾客提供有新鲜水果和鲜茶调制的饮品,比国外咖啡品牌售卖的饮料价格低。日本在消费升级过程中,以大创生活馆、无印良品为代表的低价格、高品质的品牌在1980年代开始出现,并于1990年代经济泡沫破裂后持续逆势崛起。另一个符合更好、更可承受价格的典型品牌是优衣库。优衣库把控品质和价格的关键在于它所使用的SPA(SpecialityRetailerofPrivateLabelApparel,从商品策划、生产到零售一体化控制的销售形式)模式把线下零售效率提升到极致。SPA就是品牌商从头到尾把控生产流程,从上游的采购原料、控制生产质量,到下游的销售、库存控制、在线销售、客服等环节全部自己做。SPA模式高效,但建立的过程比较复杂。优衣库、宜家、ZARA、网易严选、小米这些品牌都属于SPA模式。我们来分析下SPA模式的特征:第一,SPA模式中供应链链条延伸至材料制造商。优衣库经典的Heattech系列,穿起来很保暖,这种在原材料上的创新只有端到端的公司才能做到。小米也在把控产品的零部件,以满足小米整个产品生态链的发展。第二,SPA模式下的品牌很少打广告。宜家、ZARA、优衣库这些端到端零售的公司开设的门店本身就是广告。营销费用低,所以品牌能够把更多的盈利返还给消费者,形成正向循环。第三,SPA模式中数据全链条打通。ZARA一个门店产品的销量可能第二天就会传到西班牙总部。当一个零售品牌能够做到能够做到打通整个生产链条和信息链条,库存管理这种零售中的核心难题会迎刃而解。SPA模式用可控的价格,给消费者提供有品质的产品,获得很高的消费者剩余(又称为消费者的净收益,是指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减去消费者的实际支付量)。SPA模式在家居和服装行业产生的效果显著,但是成功难度大,一旦做成了说不定就是一国首富。优衣库的创始人柳井正多次登上日本首富之位,欧洲首富很长一段时间是ZARA的创始人。SPA模式下的品牌很有生命力。人们会开玩笑说“百万年薪优衣库”,即使消费者的收入增长,也还是会选择优衣库。除了SPA模式之外,基本款这种模式定位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优衣库做到“更好更便宜”,提升商业效率。基本款能让单个SKU有更多销量,容易形成规模效应,使得品牌商在原料商面前有更大的议价能力,更容易管理库存。另外,基本款容易产生线上购买,因为它意味着fitsall,品质稳定,与时尚趋势关联小,百搭,不太需要试穿。这能部分解释优衣库在天猫的销量要远远高于ZARA。在中国,能够做到SPA模式的公司很少。中国的很多消费品牌是“经销商品牌”,它们从经销商手上收钱,而不是直接向消费者收钱,本质上它的客户是经销商。信息反馈不够通畅,导致品牌商在管理SKU时,不能够很快响应消费者的需求。SPA模式中,是没有经销商这个角色的。还有另外一种模式叫做“红星美凯龙模式”。它作为零售终端,收取品牌的场地租金,但是不直接把控产品。简单地说,产品从生产到消费者手上,经过了多层中间商,花几万块钱买一张床是常事。红星美凯龙盈利很好,作为商业模式本身可行,但是它没有把效率提升到极致。峰瑞观点(freesvc)创立于1980年代初的优衣库,是优质低价的典型。优衣库成立时,日本人均GDP大概在2万美金,比现在中国高两倍。但中国的消费升级叠加了移动互联网这一加速利器,所以中国消费品公司的崛起将比日本来得更快。/05/“性价比”是可复制的模式好品牌满足用户的感性诉求日本在消费升级方面第四个重要的趋势,是重视满足消费者的心理诉求和感性诉求。这其实很好理解。正如很多人对品牌的认知,就是情感附加值。1970年代初,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空调等大型家电商品在日本已经普及。当物质过于丰富之后,纯粹物质属性的产品的重要性会下降,消费者会更倾向于购买小型产品或者精神属性强的产品。中国目前也处于这样的阶段。消费者渴望用小价钱买到能让自己愉悦的产品,追求“小确幸”,看重商品的附加价值所带来的精神满足。如果我们从心理和感性诉求来分析基本款,它之所以在消费升级的过程中拥有这么强的生命力,原因是基本款是一种生活主张,表达着一种普世的生活态度或者价值追求,随性、不张扬、安静,不“自以为是”,容易引起白领或者中高学历的人群的共鸣。日本七八十年代消费领域中增长最快的品类是家居杂货,十年间大概增长了10倍。无印良品、大创生活馆、东急手工店都属于这个品类。家居杂货品类低价、不占地方,能给消费者带来“小确幸”式的心理满足。一个小相框,一束花就会让家里变得很温馨,很有调性。除了“小确幸”之外,消费者还有其他方面的心理诉求。产品的品牌定位和消费者的心理诉求息息相关,比如,三只松鼠的品类定位是坚果,情感定位是萌、可爱。江小白的品类定位是白酒,情感定位是“生活很简单”。无止尽的个性化、追求自我是一种情感定位。比如,大家都穿耐克,我穿PARTICLEFEVER(粒子狂热),展现我的个性和风格。但我的个性是什么?什么样的产品能凸显自我?这类话题本质上是社会学问题或者哲学问题,不一定能够通过购买消费品获得答案,但是很多人会试图通过消费来寻找答案。其次,消费者追求永恒性的品牌。很多奢侈品牌通常会有几百年的历史,能营造一种永恒高贵的感觉。消费者容易被高级品牌的永恒性吸引,所以时常会有“复古热”、“怀旧热”。另外,消费者会有焦虑感,有自我改造的心理诉求。消费者购买健身课程和使用知识付费品牌是两种最典型的想要缓解焦虑的消费行为。消费者的心理诉求很多,一个产品不需要满足消费者所有的心理诉求,但必须能够击中某一点心理诉求才能发展得长远。需要注意的是,“性价比”不是一种心理诉求,而是一种模式,每个品牌都可以复制。但如果消费品牌突然从“性价比”转换成满足用户某一方面的心理诉求,可能会把没有这种心理诉求的消费者拒之门外。不过,每一种定位的选择,不可能影响所有人。所以,当品牌的用户体量变大时,反而可能会在品牌上处于弱势,不敢轻易定义品牌的情感召唤或者界定要满足消费者什么样的心理诉求。但是像“纳谷”这样的新品牌,可以大胆选择维护忠实用户,让口碑传播最大化。无印良品是一个很好的满足消费者心理诉求和情感需求的品牌。它背后的情感召唤是什么?第一点,关注环境问题。喜欢无印良品的消费者喜欢返璞归真的美,不喜欢过度工业化的产品。第二点,对日本文化的萃取和认同。无印良品成功地把日本禅宗文化的核心概念,比如无即是有、留白等等提取出来,变成品牌核心DNA。它呼应了日本消费者本土化的心理诉求,其它国家很难复制。峰瑞观点(freesvc)无印良品成立初期的口号是“提高商品的品质,降低商品的价格”,产品价格比同类产品低1/3。但它在中国比在日本本土卖得贵,因为它在中国主打中高端市场,和在日本本土的定位不同。我们需要区别清楚产品的本土定位和海外市场定位。性价比和对消费者的情感召唤共同铸造了无印良品,两者缺一不可。目前无印良品在中国有情感召唤,但缺少性价比,本土品牌可以从中寻找发力点。/06/总结最后,我们用日本家居杂货行业来做总结,分析它的发展如何印证消费升级的趋势,以及我们能够借鉴的经验。在日本,家居在1980年代复合增长率极高,在所有行业中排第二,仅次于保险。家居杂货源于日本本土文化。家居杂货体积很小、价格不高,满足了独居人士的消费需求,而且能够增添生活情趣、表达个性。我们分析历史上的消费趋势,不是照猫画虎或者亦步亦趋。我们回顾历史是为了抽象出底层逻辑。一个在消费升级中能够快速发展十年以上的行业,必然在某一方面呼应了社会发展的某种趋势,才能与社会同步发展。希望日本消费升级的发展过程,能够对我们有所借鉴。
一起惠2018-09-08 09:54:24478 次
即使你并不是一个咖啡爱好者,也应该注意到了一个叫做瑞幸咖啡(luckincoffee)的咖啡品牌。如果你身在一线城市,你更能体会到它的存在感:不管是电影院还是写字楼,都有张震和汤唯拿着蓝杯子咖啡说“这一杯,谁不爱”的身影。小蓝杯气势凶猛。瑞幸咖啡只用了半年时间就成功跻身独角兽行列,并在7月完成了最新一轮2亿美元的融资。截至目前,瑞幸咖啡的门店数量已经达到900家,销量已经超过2000万杯。与小蓝杯在同一时期引起关注的是咖啡业的老牌巨头星巴克。8月2日,星巴克宣布将依托饿了么配送体系,于今年9月开始在北京上海的主要门店进行外送试点,年底覆盖至30个城市超过2000家门店。双方正代表着“新零售咖啡”和传统咖啡巨头展开厮杀,从本质上来说,无论资本如何介入,如何营销,卖咖啡的就是一门最传统的零售生意。只是成长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瑞幸发掘了一种全新经营模式,而星巴克也只不过是到了被动接受中国互联网新时代的拐点。后来者的挑战即使咖啡馆在中国的门店数量经历了负增长,即使相较于国外中国人的咖啡消费能力较低,但市场和资本似乎依然对咖啡在中国的未来抱以信心。作为星巴克最大的增量市场,中国的咖啡市场规模在2015年已经达到了700亿。伦敦国际咖啡组织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的咖啡市场正以每年15%的增速爆发。作为对比,全球市场的平均增速是2%。瑞幸咖啡的创始人看到了一个拥有巨大潜力的市场。其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郭瑾一说,“中国消费者的咖啡消费之所以少,原因在于价格太贵了、门店太少。买一杯咖啡非常不方便。”他认为这是两个主要痛点,从而导致中国的咖啡市场没有被充分激发出来,“通过解决这两个痛点,让咖啡价格更低,性价比更好,让门店更密布,(市场)是完全可以激发出来的。现在生活节奏这么紧张,工作压力这么大,人们也需要一本咖啡。”郭瑾一的思考是中国咖啡品牌面临的现实和机会咖啡在90年代进入中国,主要消费人群集中在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大的沿海各省,当地的经济、进口咖啡豆再加上“舶来品”的概念,让咖啡的价格一直高于其他饮料。以北京为例,2016年北京人均年收入为119928元,一杯星巴克美式的价格是24元。如果在北京每天都喝星巴克的话,每年需要8760元的成本。现在,同样是一杯美式咖啡,DunkinDonuts(唐恩都乐)在中国的价格是22元,肯德基K咖啡17元,麦当劳20元,但是这些品牌的门店几乎都远离写字楼。与这些品牌类似,瑞幸咖啡一杯美式的价格是21元,但是它离白领更近,提供的外卖业务也更加便利。为了培育消费者,瑞幸还进行了一系列促销推广活动,包括买一送一买五送二等。创始人钱治亚说想用这样的推广模式教育市场,推广咖啡并让人们认识这个新的品牌。目前瑞幸拥有最多的门店是商务区附近的中小型门店,以及写字楼内没有堂食的厨房店。郭瑾一并不否定门店的重要性,“后续我们会把线下店开的更密集,到年底开到2000家店,全国核心城市地区的门店的密度达到500米之内就会有一家瑞幸咖啡。”加上外送服务,瑞幸的目标就是让工作忙碌的人们,能够更快捷、方便地获得咖啡。但这并不是瑞幸的核心优势郭瑾一想强调,瑞幸咖啡不只是一个外卖咖啡,外卖咖啡也不等同于新零售咖啡,“瑞幸咖啡被视为新零售的代表,是因为我们通过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技术,重构了咖啡行业的技术逻辑。”传统咖啡的行业需要一个很好的位置、一个很大的门店,顾客都是从线下找到它,门店租金占大比重的成本。瑞幸咖啡改变的是传统零售过度依靠门店的成本结构模型,他们高度重视用户线上的体验和线上流量的获得,所以客户大多是通过APP而非门店找到它。同时,它又能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地提供包括外卖、堂食等多种消费的场景,最终实现让顾客喝到性价比更高也更便捷的好咖啡的目标。“这才是传统咖啡店和一个新零售咖啡品牌的本质差别。外卖并不能代表核心竞争力。”郭瑾一说。巨头的改革星巴克当然已经感受到了竞争者的挑战。其中国区负责人表示,“我们一直以来都有不少市场竞争者,并且每年都会有新的竞争者出现。我们所取得的成功、发展以及可持续的长期经营模式都不时地吸引着创业公司及其他市场参与者进入咖啡行业。”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CBNData)近期的一份市场报告显示,中国市场上已经有超过140,000家咖啡店。星巴克中国区负责人在接受凤凰科技采访时表示,与自己的中国竞争者相比,星巴克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它带来的伙伴体验、顾客体验、社区服务以及自己独特的咖啡文化。可以看到,星巴克并没有把所有的重心都放在顾客购买咖啡的便捷性上,他们更看重全面的消费感受。但竞争对于星巴克来说不失为一件好事。瑞幸为代表的咖啡品牌的出现,正在催化这位咖啡巨头的“移动互联网化”变革。郭瑾一认为,许多传统咖啡馆的倒下原因在于基础商业模式的问题,过度依赖门店,导致成本没法控制,获客成本极高,把交易模式打破,把交易模型重构才可能跟其它品牌竞争。但是面对巨头星巴克,他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星巴克接入饿了么外送服务的背后,是全方位的与阿里巴巴的合作。以阿里巴巴的技术、大数据系统和全渠道的营销能力,星巴克完全可以开创性地打造一个突破想象的新体验。无论是星巴克自有平台还是阿里生态系统当中的淘宝、支付宝、口碑、天猫等新零售业态,都可以接入星巴克的改造中。面临越来越多挑战者的星巴克,也正在改变自己的传统模式,加入新零售的大潮之中。瑞幸目前所拥有的技术和大数据的优势正在受到星巴克的回击。但同时,星巴克并没有放弃自己线下门店的优势。介于家与办公室之间的“第三空间”是星巴克CEO舒尔茨提出的概念,尽管竞争压力颇大,但是星巴克依然在坚守这一路线。过去的一段时间,星巴克开出了非常多家甄选店。这些门店除了配有售价更高的手冲与虹吸咖啡外,在装修、装饰上也在升级。《2017中国咖啡行业报告》显示,流量高的都是那些能够提供第三空间的咖啡店。休闲+社交依然是咖啡消费者的主要诉求。显然星巴克的一系列改革都是希望能够留住顾客,让他们多停留,而不是买完就走人。而瑞幸在餐饮转向休闲场景时,选择用轻门店模式实现差异化竞争,并将重心放在便利性,是一件好事吗?青山资本认为认为对于咖啡这个品类来说,品牌是竞争的核心壁垒,规模和资本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谈不上壁垒。从市场上比较热门的新零售业态看,它们之所以比较“热”的核心原因,在于营销方面花了较多的精力。经历了雕爷牛腩和黄太吉的餐饮界人士,或许很难被瑞幸从互联网移植来的资本游戏所打动了。那些喝着星巴克长大的人呢?或许你能在那些小众精品咖啡馆,或者是星巴克的臻选店里找到他们。而瑞幸是否能“驯化”那些星巴克与它的美国同侪们没有触及到的消费者?即使成功,如何确保他们不会转向其它的咖啡品牌?这都是瑞幸要面临的问题。郭瑾一认同,不管新零售还是传统零售,重要的是为消费者提供好的产品。而他对好产品的定义从三个维度来判断:品质,性价比,便捷性。对此,餐饮业职业教育平台勺子课堂的罗先生表示,“他忽略了星巴克在中国近二十年的品牌影响力。”这或许将成为影响瑞幸咖啡挑战星巴克成败的关键因素。
一起惠2018-08-14 10:31:59323 次
星巴克于美东时间7月26日盘后发布三季度业绩,其全球营收增11.5%至63.1亿美元,利润增23.3%至8.5亿美元,均超过华尔街预期,但中国市场的同店门店销售额则下降2%,成为全球表现最差的市场。2017财年,星巴克在中国的同店销售增长7%,2018财年的前两个季度则分别增长6%和4%,本季度出现负增长,下滑趋势明显。瑞幸咖啡等本土品牌的快速发展对星巴克形成了挑战。为增强竞争力,星巴克宣布将在中国启动外送业务。管理层表示,随着中产阶层日渐兴起,中国市场将非常广阔,但这个市场还远未成熟,给咖啡文化的培育也留下了想象空间。目前,星巴克在中国140多个城市的闹市区、办公区及商场入口处拥有3400家门店。“花高租金把店开在核心地段,这是星巴克贴近消费者的方法,也是这家公司曾屡试不爽的快速占领中国市场的秘诀。”研究中国新零售的北京大学教授陶迅(JeffreyTowson)向《财经》记者表示。然而下滑的同店销售似乎说明,这些门店快速拉动消费的魔力正在退却。但星巴克表示,公司关注的是长期机遇和长远发展,并不只盯着销售额。“在中国,我们70%的增长来自新店。”星巴克中国区首席执行官王静瑛在业绩发布后的网络会议中向媒体和投资者表示。她同时说到,中国市场近三年的核心战略是加大投入扩张,用开新店的方式培育中国咖啡市场,与从未喝过咖啡的人分享咖啡体验。她同时表示,华东区的业务也尚处于理顺过程中。2017年,星巴克花费13亿收购华东合资企业后,其在中国大陆的所有门店转为直营店。中国市场的挑战中国的咖啡市场正在出现打破星巴克一家独大的现状。咖啡新锐瑞幸用半年的时间开了600家店,这是星巴克入华19年在中国开店总数的近1/6。瑞幸咖啡重点发力外送业务,与星巴克形成了差异化竞争。此外,瑞幸咖啡的单杯售价比星巴克便宜十元到几十元不等,陶迅认为,瑞幸的低价策略会给星巴克带来猛烈冲击。星巴克管理层在发布三季报时确认,为适应中国消费市场的数字化变革,星巴克也将于年底在中国开展外送服务。此前,星巴克的线上业务一直局限于用数字化产品吸纳更多会员,促进实体店咖啡购买。“在中国,外送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对星巴克来说,外送服务将是对咖啡门店的有力补充。”王静瑛说。不过,星巴克和瑞幸等中国新兴咖啡品牌的不同之处在于,这家老牌咖啡连锁依然看好咖啡馆在中国作为“第三空间”的角色。今年,星巴克选择把全球最大的门店开在了中国:2017年底,在上海南京路开设了该公司全球最大的烘焙工坊,借助阿里巴巴的AR技术将其打造为“智慧门店”,今年6月底在北京开设了全球第二大门店,混合售卖咖啡、茶和酒类饮品。星巴克还计划在2018年底前开200家带吧台的咖啡店,现场展示咖啡制作。中国依旧是星巴克门店数量增长最快的市场,星巴克的中国计划是一年开600家,到2022年再拓展100个城市,将中国门店数量翻番至6000家,五年内中国区营收增至2017年的三倍,运营利润增长超过两倍。舒尔茨多次表示,星巴克的中国市场规模会超过美国。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营销学教授、副院长陈歆磊向《财经》记者表示,与西方以咖啡为主要饮品的国家不同,中国消费者喝咖啡也是对品牌和门店环境的追求,而星巴克依旧是品牌价值最高的咖啡公司之一,其门店不俗的格调和统一服务依然具有竞争力。在实体门店、外送业务以外,即饮咖啡也是星巴克在中国的发力点。未来五年,星巴克将与康师傅合作,将即饮咖啡业务扩展至中国400个城市。咨询公司英敏特数据显示,2017年星巴克在中国餐饮咖啡场所的渗透率为76%,依然稳坐市场领先地位。CEO凯文?强森(KevinJohnson)表示,中国市场和美国市场将继续保持星巴克的长期投入市场地位。“星巴克的中国之路又宽又长,盈利性和战略性将无可比拟。”王静瑛说。全球范围的挑战星巴克的客流增长数据能说明市场竞争正在加大。彭博社曾发布数据显示,经历了2015年第四季度的较快客流增长后,星巴克在中国和亚太、美国、欧非中东几大市场的客流增长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减缓,美国和欧非中东甚至时而落入负增长。美国是星巴克最成熟的市场,美国、加拿大和南美地区贡献了星巴克70%左右的营收额,但6月星巴克宣布将于2019年关闭美国市场150家,分析认为星巴克的美国市场已趋近饱和,这也是为什么星巴克非常看重中国市场的原因。从竞争态势上看,在美国本土,咖啡巨头JAB旗下PaneraBread、麦当劳等快餐咖啡,以及蓝瓶咖啡、PhilzCoffee等精品咖啡正在抢夺星巴克的顾客。从全球来看,星巴克将三季度业绩的增长归功于新顾客增加,且这些顾客的消费水平提升了。三季度星巴克增加190万活跃会员,增幅为14%,客单价增长3%。“我们的业绩至少在走上正轨,对这点我们感到欣慰。”星巴克COO罗滋?布鲁尔(RozBrewer)说。星巴克还表示,与雀巢建立的咖啡联盟将于第四季度完成融合。星巴克于今年5月宣布与雀巢建立咖啡联盟,希望借力与雀巢建立的咖啡联盟关系,将包装咖啡等产品销往更多国家和地区,并扩大这些产品的销售渠道。上半年星巴克曾一度陷入种族歧视风波;6月以来,董事会主席霍华德?舒尔茨(HowardSchultz)辞去职务,紧接着CFO思考特?莫(ScottMaw)将退休等消息也给市场带来震动。星巴克年内股票跌约10%。
一起惠2018-07-30 10:29:18232 次
京东(Nasdaq:JD)今日发布了2018年第一季度财报。财报显示,京东第一季度净营收为人民币1001亿元(约合16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人民币762亿元增长33.1%。第一季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持续运营业务净利润为15.249亿元(约合2.431亿美元),去年同期为净利润2.988亿元。不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算,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持续运营业务净利润为人民币10.47亿元(约合1.67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为人民币13.219亿元。财报发布后,京东集团董事长兼CEO刘强东、CFO黄宣德和投资者关系总监李瑞玉出席了分析师电话会议,对财报进行了解读,并回答了分析师提问。以下即为本次电话会议分析师问答环节主要内容:美银美林分析师梁伟亮(EddieLeung):我们知道京东大举投资物流不仅仅是为了帮助扩大自身规模,同时也是为了服务于第三方商家。京东目前在不断扩大物流网络的仓储容量,那我有一个问题,就是来自第三方的物流需求大概在什么时间会超过京东自身物流需要?刘强东:我们预计,在五年时间内来自第三方物流的服务量将超过京东自营物流服务量。我知道过去几年投资者一直很关心我们的物流投资问题。以前我们一直用京东自己的现金进行物流投资,我们准备在今年某个时候成立一个物流基金,通过使用第三方资金,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物流存储建设。黄宣德:当前扩大仓储容量仍然是为了同时满足第三方物流和京东自营物流的服务需要,目前我们还不便公布两项业务的物流需求比例。正如我们在上一次财报电话会议上所说的,我们在去年下半年扩建了大量物流仓储空间,因此需要几个季度才能消化掉这些新增仓储容量。从季节性上讲,第一季度是淡季,这也是这种影响还会持续的一个原因。但我们看到在今年第一季度,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利润率每个月都出现大幅提升。花旗银行分析师艾丽西亚·雅普(AliciaYap):我的问题关于物流投资周期。请问当前物流仓储建设会持续多长时间?我们看到这场始于去年第四季度的物流仓储大规模建设已经对第一季度业绩带来影响。何时会趋于常态化?从长期来看,京东第三方物流业务的利润率会保持在什么样的一个水平?在第三方物流服务收入上,京东又有什么样的目标?黄宣德:刚才刘总也说了,来自第三方的收入占比将在五年内超过50%。刘强东:由于去年是京东物流第一次向第三方开放,所以大家看到第四季度来自第三方物流的收入快速增长。我们也有意识地提前半年,为去年第四季度兴建了大量新的物流仓储,由此带来了短时间的物流费用的大量闲置,但大概经过一个季度到两个季度就可以消化完。未来一段时间,京东每年每个季度都会新建一些仓储,但是会保持新建仓和实际使用之间的平衡,也就是说以后不会再出现像去年第四季度费用集中性、短时间内费用波动非常大的情况,也是一个比较罕见的情况。高盛集团分析师罗纳德·龚(RonaldKeung):随着京东营收的强劲增长,GMV似乎不再是一个重要指标,特别是对服务来说,管理层能否透露一下每项业务的GMV情况,服务品类在第一季度增长如何?如果不算服装品类,是不是可以说京东总体品类增长依旧超过行业平均增速?刘总也提到,京东的目标是增长速度超过行业水平,考虑到在线商品增长速度为35%,那请问这些品类的增长情况?如果不计入服装品类,增长速度是不是超过行业平均速度?黄宣德:我们确实提到过,由于竞争方面的原因,有些商家离开了京东这个平台,现在我们看到其中一些商家在第一季度又回来了。但是,从总体上看,服装品类需要几个季度才能重新恢复增长。今年第一季度,服装品类仍然表现十分疲软,整体上并未出现增长,有些小品类比如女装甚至出现小幅下滑。除了整个服装品类,京东其他所有产品品类的销量增长都十分健康,我们相信这种增长会超过行业平均增速。刘强东:去年第一季度,京东服装品类增速达到92%,是非常高的。但正如黄总所说,今年整个服装类目的增长已经停滞,个别品类比如说女装还是负增长,所以,“二选一”在短期内对京东财务影响还是存在的,但我还要重申一个观点,那就是“二选一”从来不可能成为一个长期的竞争优势。京东管理层有绝对的能力和信心,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彻底解决“二选一”问题。这个问题早晚会解决的。正如黄总所说,除了服装品类,京东其他品类的增长都非常健康,包括我们过去最强的品类——带电品类。今年第一季度,中国手机市场整体上是负增长26%。但是我可以告诉大家的是,京东手机品类仍然处于两位数的增长区间。也就是说,短期内对京东带来影响的只有服装和家纺这两个品类,其他品类几乎没什么影响。瑞银分析师杰瑞·刘(JerryLiu):我的问题有关京东商城利润率。对比今年第一季度和去年第一季度的情况,哪些推动利润增长的因素稍微变慢了?如果看全年趋势,京东商城今年的利润率仍然会高于去年?黄宣德:我之前就提到过,京东商城第一季度毛利率同比增长了40个基点。毛利率正推动盈利能力提升,而且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自营产品毛利率,由于京东规模经济效应,自营产品毛利率持续上升;二是广告收入增长,也推动了利润水平上升。但毛利率上升被京东在研发方面的投资所抵消。所以,相比去年,今年的运营利润率仍然相对稳定。此外,我们对今年全年利润率提升充满信心。中金公司分析师娜塔莉·吴(NatalieWu):我的问题有关京东自营业务和第三方业务的收入比例。第二季度营收增长预期在29%至33%之间,这预示着什么呢?如果我们单独拿出第三方业务的销售额与服务和其他业务做比较,这些业务是不是都呈现增长呢?黄宣德:如果不算服装品类,那么剩余品类的增长都非常健康,无论是自营业务还是第三方业务。如果包括服装品类,那么第一季度自营业务的增长速度显然超过第三方业务。瑞信分析师托马斯·庄(ThomasChong):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有关京东与唯品会的协同效应,管理层能否谈一谈两家公司合作的趋势?第二个问题关于生鲜超市7FRESH,可否透露一下这个项目的最新进展,以及今年的目标。刘强东:唯品会也是刚刚在京东上线,双方仍需要时间进行系统性调整。我们看到从上线第一天到现在,唯品会销量环比都在稳定地增长。但想要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因为需要有粉丝的积累、店铺流量的积累,这一切都需要时间。整个合作的进展都是我们的计划之内。至于7FRESH,我们在北京开了两家店,品相几乎是传统商超的两倍以上,现在还在不断迭代升级,我们在五月份开了两家电,六月份计划开三家店,我们计划今年光在北京就开设20-25家新店,所以会在今年下半年进入扩张期。一旦前两个门店的迭代升级完成,我们在七个大区已经建立了拓展团队,所以一切都在我们的计划之内。我们的目标是在五年之内开设500家店。麦格理资本分析师温迪·黄(WendyHuang):我的问题有关物流仓储建设及对利润率的影响。管理层刚才表示第一季度新建29个仓储,而去年第四季度则是81个,这是不是意味着仓储建设在第二季度会进一步减速?换句话说,第二季度净利率会略好于第一季度?另外,在CapEx分类中,京东在土地和建设方面的投入为人民币13亿元,而在其他方面的投入是25亿元。你们能详细介绍一下后一项的支出吗?是不是主要用于设备购买和自动化?黄宣德:您的推测是对的,仓储利用率在第一季度更高效,而且每个月都有所改善,但在第二季度我们还有其他仓储投入使用。整体而言,我们预计利用率和仓储容量都与我们的业务增长相符合。外部物流业务的利润率每个季度都会改善,到今年年底利润率水平应该为正。至于CapEx,我们的确采购了一些设备,包括服务器等,还有其他自动化和无人仓储设备。天灏资本分析师侯晓天(TianHou):我想问一个宏观问题,随着手机无论在普及率和硬件标准方面日益成熟,它变得越来越智能。手机更新周期变得更长,更换或购买新手机的速度减缓。请问京东将如何应对这种长期问题?第二个问题,京东在服装品类的增长策略是什么?刘强东:我们的京东之家目前主要卖3C线下店产品,包括3C和家电,有的家电是单独卖,有些则是与3C混合的,目前也在进行拓展,虽然整个手机行业的下降会对京东销售增速有一定的影响,但无论手机如何变化发展,我们在手机行业的目标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实现市场份额的快速增长。黄宣德:说到服装品类,刘总刚才也提到,从过去的历史看,京东有能力应对这种不利的竞争策略。所以,关键是你有没有优质的用户体验,如果有的话,用户就会喜欢上你的服务,然后取得突破。此外,我们之前也说过这种手段并不受商家和品牌的欢迎。有鉴于这种经验,我们认为影响会是短期的,服装品类需要几个季度才能恢复增长,许多品牌已经通过不同渠道,直接或间接地与京东建立了合作。未来几个季度仍然会延续这种趋势。刘强东:现在每个季度都会有品牌回归,我们坚信最终所有品牌都会回来,当然这确实需要点时间。但正如刚才黄总所说,只要你有优质的用户,有流量,有良好的口碑和信誉,还有品牌商的人心向背,这些都很重要。当所有品牌商都对某个平台的行为不满的时候,我认为从长期来讲,这对短期获利的平台没有什么好处。从长期来说,从人心角度来讲,也只能让众多的服装品牌想急切地寻找更多的出路,而不愿被单一的品牌所绑架。大家可以看看,目前所有被绑架的中国服装品牌,其实都在拼命寻找新的平台,比如说微信小程序。大量服装品牌都在微信小程序上投入了大量时间。同时还有新的电商平台出现,这些服装品牌也拼命想与这些新电商平台合作。我认为,当一个平台的话语权掌控力达到某个点的时候,也是京东服装品类加速增长的时候。“二选一”也让无数服装品牌很快地清醒起来,过去这些品牌在平台经营上没有感受到什么威胁,虽然这次他们屈从了,但其实也清醒了,所以都在想办法。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从长期来看更加充满信心。野村证券分析师施加龙(JialongShi):我主要有两个问题,首先管理层如何看待拼多多这样一个团购电商模式?因为我们最近也看到京东上线了一个类似于团购的频道,管理层如何看待团购电商的未来潜力以及潜力有多大。第二个,我们看到拼多多从微信获取了大量用户和GMV,而京东也在微信上有自己的一个入口,那么拼多多在微信里面的增长,是否对京东微信入口带来什么影响?第二个问题有关唯品会。我记得京东在签投资唯品会的协议时,曾提到过京东会帮助唯品会在GMV上达到一定的年度目标,那请问年度GMV目标大概是多少,按照唯品会入口目前这样的表现,管理层觉得这样的目标能不能够达到?刘强东:如果大家看一下拼多多的“Top10”或“Top100”名单,会发现他们与京东主流用户和主流商品几乎重合地很少,所以就目前而言,拼多多对京东的影响非常有限。拼多多的货品目前大多是超级便宜的那种,而京东的用户群体、品质和平台信誉则是处于另外一个层次里面。虽然在拼购方面京东的模式与拼多多一样,但货品、用户体验和拼多多完全不一样,我们的货品还是集中在有品质、有品质保证的产品上。关于唯品会,我们刚才也提到了,各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展开,对结果我们也很满意。我们确实与唯品会之间有一个每年目标销售额的数额,只是我们没有披露。大和证券分析师约翰·蔡(JohnChoi):我有两个问题,首先请管理层谈一谈对广告收入的看法。这项收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增长迅速,那请问在3到5年内你们将如何利用广告?如果你们看一看同行的表现,会发现广告是他们收入中增长最快的一项。第二个问题关于微信小程序,你们提到京东小程序已经被数千家商家和品牌所采用,那么京东将如何从GMV和经济规模两方面从中受益?刘强东:我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关于广告收入,我其实在上一次财报电话会议上说得比较清楚了,与中国主要友商相比,他们的GMV并不比京东大多少,但广告收入是我们的十倍以上,可以说京东广告收入占GMV比还没有达到行业平均水平,特别是服装品类,因为广告费用一半以上来自于服装行业,一旦我们的服装品类取得突破,那么广告收入会在未来几年处于一个高速增长阶段。黄宣德:我们在大概一个月前正式上线了微信小程序,目前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使用者也是我们现有用户。他们就像是在京东平台上的模式一样,会销售他们的产品。他们会继续获得京东在物流、广告等方面的支持,同时他们还可以管理自己的用户。有些商家目前并未入驻京东平台,但他们也可以通过京东小程序在微信上开店。我们与他们建立了不同的合作模式。因此,这个项目仍然处于早期实验阶段,我们会在以后几个季度提供更详细的情况。摩根士丹利分析师格蕾丝·陈(GraceChen):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关于第三方物流业务。这项业务的突出表现会对京东成本结构和利润率带来哪些改变?从长期来讲,京东对第三方物流业务的利润率预期是多少?第二个问题有关7FRESH门店的贡献。请问今年及明年这些门店的收入贡献,以及长期利润率目标?黄宣德:因为我们提供端对端供应链管理服务,早已超出传统快递公司的范围,所以我们认为从长期来讲,利润率应该略高于世界上现有知名物流快递公司。至于7FRESH,由于上线时间不久,对我们整体收入贡献非常小。我们还在积极进行扩张,或是通过与线下零售商合作,或是通过开设自己的门店。所以,目前预测这项业务的利润率水平和营收贡献,还为时尚早。刘强东:我可以告诉大家的是,目前在中国范围内,唯一一家有资格称得上覆盖全国物流体系的,只有京东物流一家,没有第二家,其他的要不就是快递公司,要不就是仓储公司,要不就是快运公司,他们只能提供物流服务里面的一个类别,或是一个产品。相比之下,京东覆盖整个物流环节,无论是大件物流、还是中小件物流,从冷藏冷链物流到短距配送O2O物流,从跨境物流到快递,而且覆盖能力遍及全国。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可以毫不客气地说,京东物流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物流竞争对手。而且,目前越来越多使用京东物流的合作伙伴并不一定是来自于陆路京东平台,也有许多过去跟京东可能没有业务关系的,如今也开始使用京东物流服务。分析师:随着自动化的不断提升,京东仓储效率在未来几个季度会有大幅提高吗?第二个问题,我们看到第二季度营收预期增长放缓,那请问是哪个产品品类导致营收增长放缓,是服装品类吗?黄宣德:我认为营收预期与之前的增长模式大体相符。去年第二季度是一个增长很高的季节,所以基数非常高。由于基数越来越高,那么增长率肯定会略低于之前几个季度。我们认为当前营收预期是非常健康、非常强劲的,我们显然希望能像以前一样超额完成任务。至于第二个问题,我们已经讨论过,确实预计第二季度仓储利用率会改善。八六证券分析师王晓燕(XiaoYanWang):我们注意到京东推出了新版移动应用,主页有了个性化推荐。请问管理层认为这种个性化会对用户获取时间以及转化率和GMV带来哪些影响?黄宣德:个性化是一个迭代的过程,会有多个版本,目前你看到的只是第一个新版本,未来还会有更多的版本推出。至少需要几个季度才能让多个迭代达到非常好的状态。我可以告诉大家的是,初期结果非常积极,但目前就说获得成功还为时尚早。巴克莱银行分析师格雷戈里·赵(GregoryZhao):刘总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京东会采用更多的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以提升整体自动化水平,那请问这一过程对京东财务业绩的短期和长期影响。第二个问题,在京东当前流量中,有多少来自于自己的渠道,又有多少来自于百度和微信这样的第三方应用?刘强东:实际上,过去几年包括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会在研发上进行持续投资,短期会导致我们费用的上升,大家看到第一季度研发费用比去年同期上升了不少,但从长期来讲,这些技术都会逐步转化为我们运营成本的下降。比如仓储机器人和配送机器人,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劳动力的短缺,对劳动力的争夺越来越紧迫,我们相信从长期来看这些投资可以给股东创造很大的价值。
一起惠2018-05-10 09:06:40246 次
近期中国快递行业发生的几件事都与零售有关。2月末传出消息,华润万家原CEO陈硕加入顺丰,负责顺丰商业板块。顺丰商业方面向《财经》证实,陈硕于2017年4月加入顺丰集团,目前为集团CEO顾问,提供商业定位等顾问和管理支持。2月初,中通旗下的中通商业入局无人货架领域,成为继顺丰之后第二家布局无人货架的快递公司。同一个月,申通在四川低调运作的社区零售业务也被敏锐的媒体发现,得到了业界的关注。这一系列消息再一次将快递公司的零售尝试带入了公众视野。目前来看,快递公司的零售业态并未跳出传统零售范畴,包括了线上零售和线下零售,其线下零售形式以社区附近的小型便利店为主,所销售的商品围绕社区生活,主要是生鲜食品、生活用品等。零售行业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新资本的涌入,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美团等众多互联网巨头频频出手,搅动着零售这个长久以来被传统公司(沃尔玛、家乐福、大润发、华润万家、永辉超市、物美、7-11等)统治的市场。快递公司长久以来扮演的是商品运送者这一角色,可以说是零售舞台上的“配角”,如今主营快递业务的公司也想要深入“厮杀不断”的零售业,成为商品的销售者,争夺“主角”位置,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零售行业是否会因为快递公司的入局而发生改变?快递零售业态入局零售领域较早、动作较为频繁的快递公司是顺丰。早在2009年,顺丰就开始试水零售业务,借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和时令,通过快递员来推销粽子、月饼和大闸蟹等食品。之后,顺丰开始尝试运营电商平台。2012年,顺丰调整业务方向,将冷链技术定为核心竞争力,推出对冷链技术要求比较高的生鲜食品电商平台“顺丰优选”。2014年,顺丰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布局线下便利店“嘿客”。2015年,“嘿客”更名为“顺丰家”,同年,顺丰控股剥离了负责线上线下零售业务的顺丰商业板块。2016年9月,“顺丰家”更名为与线上生鲜平台统一命名的“顺丰优选”。与顺丰自上而下、顶层设计的零售模式不同,申通的零售业务是一种自下而上、基层自发的模式。申通攀枝花业务总负责人蔡潇告诉《财经》记者,申通的零售业务是由他发起的,始于攀枝花,同时也得到了总部的政策和技术支持。2015年,蔡潇尝试的第一个产品是攀枝花市内的线下便利店“攀果鲜”。2016年,他的团队在成都开设了O2O模式的巨贤百味,包括同名线下便利店和基于淘宝、微信等第三方平台的线上服务。后来,蔡潇发现与第三方平台的合作只适合做线上,并不适合线下销售,于是他开发并上线了自有手机应用。蔡潇表示,除社区零售外,申通更重视解决社区周边的餐馆、酒店、KTV和学校等商家机构的采购配送问题,为它们供应生鲜食品。“每个店负责三公里内的所有商家和社区居民,”蔡潇向《财经》记者解释,“目前我们是30%的销售额来自社区零售,70%来自商家机构。”紧随顺丰和申通,中通、圆通、韵达和百世都先后入局零售。《财经》记者对主流快递物流公司在线上及线下零售(或其他形式)的投入做了以下不完全统计:据《财经》记者整理和观察,多家快递物流公司的线上电商、O2O及线下零售业务有几个相似之处:首先,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快递公司经营的商品种类不多,且大多是生鲜食品、生活消费品,以及少量跨境商品;其次,快递公司所开设的线下店主要采取的是“小业态”的形式(店面面积从几十平米到一百平米不等),业务内容包括快递包裹收发,兼顾小食品和生鲜产品的售卖,同时为社区周围的消费群体提供将商品递送到家的服务。第三,快递公司的一些线下零售店利用了原有的快递网点空间,有的则将网点空间扩大。“生鲜食品是每个消费者都需要的东西,比鞋子、衣服之类的都好做。”就为什么快递公司普遍选择做生鲜食品,蔡潇向记者这样解释。在生鲜食品领域,除了传统的超市和便利店之外,阿里巴巴的盒马鲜生、腾讯入股的永辉超级物种,以及京东的7FRESH和美团的掌鱼生鲜都是这一领域的活跃者,无人货架领域背后也处处闪现着“巨头们”的身影。快递公司选择加码零售行业的激烈竞争,在零售业人士看来,是因为快递公司和互联网电商企业一样,也看到了“黏住”消费者的重要性。“这些公司都认识到了直面消费者、与消费者产生更多关联的必要性,而零售就是一个能够帮助公司与消费者建立更多直接联系的入口。”新快消工作室创始人鲍跃忠向《财经》记者表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陈立平也向《财经》记者表示,做零售能够让企业获得顾客流量,拿到有效的顾客信息,而仅做配送,顾客价值不掌握在快递公司手里。同时,快递业人士认为,快递公司做零售,是出于一种危机意识,为的是借助零售业务,给快递这一主业制造需求,制造快递包裹。“除了收发快递,快递网点也卖东西,这样客户选择快递服务的同时,还可以买蔬菜,需要吃,就需要送,我们再把蔬菜送到家里,既满足消费者的购买需求,也满足他们的递送需求。”蔡潇告诉《财经》记者。蔡潇表示,做零售必须服务于快递这一主营业务。“做零售是围绕着做快递的,给客户提供增值服务,为的是加强与客户的联系,走出同质化的价格竞争。”用销售商品的利润支付快递网点的租金,辅助网点更好地完成物流业务,这是快递公司选择发展零售的又一原因。“快递公司扩充网点的服务项目,从仅仅收发快递包裹,到兼卖零食生鲜,这样能够更好地提升空间使用效率,增加服务深度和稳定性,缓解末端网点租金压力,更好地完成派送和揽件服务。”中国快递协会原副秘书长邵钟林向《财经》记者表示。邵钟林告诉记者,很多年前,他在中国的一些小城市考察快递网点时,还曾看到过一些快递网点提供修车服务,或者兼卖化学品。“这和快递公司做零售是一个道理,”邵钟林表示,“为的正是借助提高服务品种和质量,消化场所的租金成本,使快递服务更稳定。”一位不愿具名的快递物流行业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快递物流公司做零售还有一个目的,就是用零售业务来实践服务于商家的供应链平台。百世就是一个例子。2015年,百世旗下的百世店加推出邻里便利店,2016年收购成都wowo连锁便利店,通过自建和整合便利店,可以实践和发展为便利店提供的B2B(企业对企业)服务。培育新动能快递行业做零售的逻辑背后,还有行业整体上不得不面对的“内忧外患”现实焦虑。“内忧”体现在快递公司提供的服务高度同质化,行业增速下滑,加之电商领域的价格战传导至快递领域,快递行业竞争加剧,出现了快递增量不增利的局面。根据国家邮政局数据统计,2016年全年中国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51.7%,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4.6%,而2017年全年中国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28%,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4.7%,业务量增速及业务收入增速大幅下滑。包括各大主流快递公司在内,国内各类快递公司已超过8000家,但快递行业的利润空间却被逐渐压缩。从2007年到2016年,国内快递业平均单价从28.5元降到12.7元。中金公司的数据显示,快递行业毛利率已经从2007年的30%下滑到目前的5%。在激烈的同行竞争、增速下滑、毛利下跌等“内忧”因素之外,中国的快递公司还面临着“外患”的行业大背景。与UPS、DHL等国际综合物流供应商不同,中国的快递公司高度依赖来自电商平台的业务,而与快递业的增速减缓保持同步,中国电商业务的增速也在放缓。中国快递公司的发展壮大,很大程度上要感谢电子商务的崛起,而在庞大的电商交易规模中,网络购物是中国快递行业的主要驱动力,过去几年来,网络购物的繁荣带动了快递业务的激增。然而,这一发展红利的背面是,中国快递业的发展对电商、对网络购物的依赖性非常高。根据国家邮政局的数据,目前网络购物所产生的快件量占中国快递业务总量的60%以上,部分快递公司网购件占比甚至超过80%。这一情况就导致了快递公司的发展过于被动,一旦电商公司对快递公司的需求出现变化,快递公司的生存便有可能受到威胁。上述情况已经成为现实。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中国电商交易规模增长速度已经呈现出放缓态势,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增长速度也显著下滑。鲍跃忠告诉《财经》记者,在目前电商业务、用户规模和快递物流公司核心业务增长均有所放缓的背景下,快递物流公司将触角伸向其他领域,培育增长新动能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选项。试水资本蔡潇认为,快递公司做零售,最大的优势就是客户大数据,同时,一家成熟的快递物流公司,它的许多加盟网点都在“自己的地方”生存了十几年,有丰富的资源积累,这些都有助于快递公司拓展零售业务,而在做生鲜食品零售业务的过程中,快递公司也能发挥和培育仓储、配送能力,尤其是冷链技术。中通相关负责人也向《财经》记者表示,各大快递公司先后布局线上线下融合的零售业务,进行不同模式、不同深度的尝试,其背后的主要逻辑是想要深挖快递网络本身的资源,利用快件本身所带有的流量,以及快递网络的优势,对快递网点末端升级改造,同时结合自身所拥有仓配优势,切入零售渠道,进而建设自有供应链体系,实现商流和物流的有效融合,最后实现网点升级改造,实现线上线下紧密结合的新零售模式。不过,不少零售和快递行业人士都认为,从整体上看,快递公司试水零售的成果并不显著,快递物流的优势和零售的契合度有限。有分析人士认为,对快递公司来说,通过资本切入零售业或许是一个更适合的方式。“社区零售目前是一个投资热点,但是目前看来,快递公司自己开店不是一个好主意。”陈立平向《财经》记者表示。“快递公司想要完善上下游产品线,想在做社区‘最后一公里’配送的同时,顺便满足社区的消费需求,可实际上,零售和快递没有太多交集。“陈立平认为,快递物流公司应该去收购或者入股成熟的便利店,再去增加快递自提点,这会比自己开店更顺利。“通过收购、入股,把商品自提的功能嫁接到便利店身上,这个逻辑是成立的。”陈立平表示,目前快递公司涉足的便利店、社区店的市场日趋饱和,做零售的技术要求也很高,同时线下店的选址也很麻烦,需要大量加盟,因此快递公司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开店很困难。“快递公司自己开店非常麻烦,覆盖率很低,牵扯精力很大,是在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鲍跃忠也对目前快递公司的零售尝试做了保守的评价,他表示,快递公司进入零售领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势,快递公司的物流能力与需要拓展的零售能力之间的关联性有限。“快递公司进军便利店、超市和电商领域尚在试水期,目前还没有较为成功的案例,快递行业也在不断地探索和磨合。”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丁威向《财经》记者表示,“毕竟隔行如隔山,还是需要摸索,需要‘交学费’。“以顺丰为例,顺丰控股上市壳公司鼎泰新材2016年公开披露的资料显示,由顺丰商业自2014年开始集中铺设线下门店所致,顺丰商业板块自2013年至2015年分别亏损了1.26亿元、6.14亿元、8.66亿元。顺丰商业板块指的正是负责顺丰线上及线下零售业务的商贸控股、顺丰电商、顺丰商业。2015年9月,顺丰控股的前身顺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向大股东明德控股持股76%的顺丰控股集团商贸有限公司出售了商业板块100%股权,原因是商业业务尚处于探索期,无法与快递业务产生协同效应,会对上市资产造成较大波动等因素。也就是说,目前顺丰的上市资产顺丰控股中并不包含顺丰商业业务。资料表示,剥离商业板块有助于引入外部资本,让商业板块得到更好的发展。申通和圆通方面告诉《财经》记者,申通和圆通的商业业务也不包含在上市资产内。陈立平曾去顺丰在回龙观的社区便利店考察,他认为,消费者对店里进口商品的认知度并不高,同时很多商品与线上重合,因此该便利店很难吸引消费者在自提商品的同时额外消费。鲍跃忠认为,在零售方面顺丰做了几次调整,但是还没有找到感觉,未来还需要摸索,而实际上,包括快递公司在内的诸多公司所进行的零售尝试都还未形成气候。在鲍跃忠看来,这些公司尚未走出一条成功的零售道路的原因是“在用旧思维做新零售”。“许多电商和快递公司,甚至地产公司(如保利地产旗下的若比邻便利店)也进入零售了,但是大多数公司都是基于对零售简单的认识进入这个行业,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零售业的当下和未来有准确的判断和把握。”鲍跃忠表示。事实上,不仅仅是新入局者还在探索,零售行业自身就处于变革调整之中,传统的零售公司也还在摸索未来的发展方向。在电商的冲击下,近年来不少传统零售公司表现持续低迷。据媒体报道,2017年,受销售额不断下滑的影响,沃尔玛关闭了11家在华门店,乐天玛特退出中国市场,华润万家一年半的时间自营门店减少了800多家,卜蜂莲花2012年-2016年连续亏损超过11亿元人民币,仅2016年当年就亏损5.37亿元,而家乐福经历了连续两年销售额负增长后,引入了“救兵”腾讯和永辉,才平息了外界对其退出中国市场的猜测。鲍跃忠认为,零售变革最重要的是,要由以商品为中心,转为以顾客为中心。不论是从线上平台往线下实体店的销售引流,还是从线下经营往线上平台的销售引流,目的都是通过结合线上和线下双重力量,“黏住”顾客,提升销量。然而,在今天的互联网环境下,传统的零售模式与顾客产生的依旧是弱关系,做零售的公司需要用拥有社群化特点的互联网连接手段重新构建与顾客之间的强关系。“可是目前意识到问题的公司并不多。”鲍跃忠向《财经》记者表示。“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了很大满足,做零售,就需要找到更多吸引消费者的方式,让顾客有消费的理由。”陈立平告诉《财经》记者。作为申通零售的发起人,蔡潇对目前攀枝花市场的零售业务表示满意。“没有走出同质化竞争的快递公司,70%的包裹还来自电商,我们攀枝花这边,30%来自电商,70%是自己制造的快递包裹。”蔡潇告诉《财经》记者。“我们的情况已经反过来了。”蔡潇表示。目前,申通的巨贤百味在成都有30多家店,店铺大小在50平方米至100平方米之间不等,2018年将会在四川以外的省市开设约10家新店;攀果鲜在攀枝花有5家店,同时,第六家店也在筹备之中,蔡潇表示,这家店将是他第一次试水中型店面(预计面积为800平方米)。蔡潇的团队将于2018年6月开始做pc端平台,目前也在开发自有的用于寄快递、卖生鲜的支付工具。蔡潇表示,通过四川地区的试点,申通将来会把全部快递网点都改造为“快递+零售+递送”的形式,同时也会开新店,新店数量将超过网点改造的便利店数量。圆通、韵达拒绝了《财经》记者有关今后零售业务进一步的信息披露和采访请求;截至发稿,顺丰、中通尚未给出更多回复。“目前快递公司做的零售仅仅是一种尝试。”一位不愿具名的快递行业从业人员告诉《财经》记者。但他认可快递公司做零售的必要性,“快递公司需要控制末端资源(物流客户),为将来的发展占领机会。”邵钟林则向《财经》记者表示,快递公司做零售并不寻求做得有多好,它们的零售投入依旧服务于物流主营业务。鲍跃忠向《财经》记者表示,虽然目前看来,快递公司在零售方面尚未形成一股可抗衡主流玩家的力量,但这一变化预示着中国未来的零售形式和公司主体都将变得更加多元化。
一起惠2018-04-02 09:14:07339 次
3月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1月份至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082亿元,同比增长9.7%。其中,新业态新消费发展尤为迅速,全国网上零售额12271亿元,同比增长37.3%,比上年同期提高5.4%。与整个消费市场增长趋势协同,休闲食品行业也因年货促销迎来增长,行业数据显示,休闲零食三强中,百草味在天猫旗舰店1-2月份的销售额同比增长最高,达32.68%,良品铺子同比增长达到21.10%。另外,随着涨幅和巨头市场占额的变化,整个休闲零食行业龙头品牌之间的格局变化也引发不少业内人士关注。年货节销售亮眼,为2018年迎来开门红据天猫旗舰店销售数据显示,2018年1-2月份,三只松鼠旗天猫舰店销售额达12.5亿,同比增长1.83%,良品铺子1-2月份销售额为4.2亿元,同比增长21.10%。其中,百草味1-2月份销售额7.9亿元,以同比增长32.68%的增幅领涨整个休闲零食行业。据媒体报道,2017年百草味全网年销售达到40亿。对标2011年(转型线上后第一个完整统计年份)百草味0.23亿的销售业绩,7年以来,百草味实现了173.9倍的飞速增长,较2016年增长了48%。同期,良品铺子表现强劲。根据媒体报道,2017年良品铺子销售额为60亿,其中,线上渠道贡献约三分之一。而且,良品铺子线下动作频频,从扩张门店到跨品牌合作布局新零售,线上线下协同发展,势头很足。相较而言,三只松鼠自暂缓上市后增速稍有放慢。不过,根据媒体2月初消息显示,2018年货节期间,三只松鼠新推出的多款坚果年货礼盒销量喜人,力压百草味和良品铺子,稳居全网年货销量第一。对于表现强劲的百草味,记者采访了解到,年货节的抢眼表现主要是因为年货礼盒产品贡献。据百草味对外公布的一份2018年货节业绩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2月10日,百草味累计销售年货礼盒2450万个,全网礼盒销量排名第一,相当于每卖出4盒年货坚果礼盒,就有1盒属于百草味。其中,超级爆款“外婆的灶台”礼盒3个月累计售出320万盒。另外,截至2018年2月10日,百草味累计超50000吨坚果零食卖给了4170万消费者手中。行业整体增速放缓,“逆势生长”或引发行业竞逐格局休闲零食行业增速呈放缓之态,业内普遍认为是因为线上流量红利减少,电商品牌线上获客能力下降。近日,有媒体公布了一份行业报告,监测机构联合第三方独立数据部门跟踪来伊份、盐津铺子、好想你(好想你枣业和百草味)、洽洽食品、三只松鼠和良品铺子6家企业(以下简称CR6,其中四家为上市公司)数据显示,截止17年11月30日,CR6在天猫平台的销售额Q1同比增长45.0%、Q2同比增50.3%、Q3同比增29.1%、10-11月同比增13.1%,进入Q4以来增速放缓。同期天猫全网销售额10、11月增速则分别为-38.0%和-6.2%,进入负增长通道。此外,受电商整体环境变化和价格敏感影响,以及个别品牌内外因素变化,休闲零食品牌行业格局也在逐渐发生一些变化。根据上述报告,2017年度CR6的相对市占率(即企业销售额/CR6总销售额)中,三只松鼠同比下行4.89%。相反,良品铺子和百草味线上销量呈上升趋势,两个品牌的相对占有率上行3.26%和1.57%。对此,不少媒体解读指出,在行业走入“负增长”态势中,良品铺子和百草味可谓“逆势生长”,迎来一个高速增长期。此前,中泰证券研报指出,预计2018年休闲食品市场将增长11.8%达到9191亿元的市场规模。同时,作为新零售行业头部品类资源,中国休闲食品行业正处于黄金发展期,未来有两倍以上的增长空间。眼下,休闲零食行业内三强角逐的态势早已形成,良品铺子、百草味、三只松鼠在2017年动作不断,境况不一:良品铺子线上线下并重,大力拓展线下渠道布局新零售;百草味投建生产基地和食品研究院,专注“练内功”,尝试线上线下联动;三只松鼠布局松鼠小镇和线下投食店,打造IP产业。业内专业人士分析,在这种行业前景下,休闲零食头部品牌眼下的布局可谓至关重要,将决定接下来新的行业格局。不过,谁能稳占头把交椅,还是一场长跑赛
一起惠2018-03-22 09:01:00268 次
在门店拓展上,相比大润发的审慎,高鑫零售另一品牌欧尚则稍显乏力。欧尚母公司高鑫零售公布的2017年度业绩显示,欧尚2017年全年新开仅1家门店,同时关闭了分别位于青岛和沈阳的两家门店,这也意味着,欧尚自入华以来首次出现门店负增长的情况。按照高鑫零售2017年业绩公告里的说法,其销售货品所得营业额增长主要得益于通过开设新店持续扩充业务,也就是说,在带动货品销售额提升方面,欧尚的贡献相对来说是很小的。欧尚于1997年进入中国市场,并于1999年在上海开出第一家大型超市。截止2017年末,欧尚在华门店总数为77家,总建筑面积289.30万平方米。门店分布上,华东地区最多,达到51家;华中地区10家;华北、华南、华西三地区分别5家;东北地区仅有1家。▲截至2017年末,欧尚在华门店分布情况从2011-2017年连续几年的开店情况可以看出,欧尚近几年门店拓展速度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而近两年关店也连续出现,去年就接连关掉青岛九水路店和沈阳星摩尔购物中心店两家门店,其中青岛九水路店的关闭也意味着欧尚品牌彻底退出山东。对于这两次关店,欧尚方面均表示是由于公司战略布局调整。▲2011-2017年欧尚在华开店情况尽管大卖场业态的拓展速度明显放缓,但在小业态布局上,欧尚倒是有所发力。2017年9月28日,第一批名为“欧尚1分钟”的无人售货柜在上海推出。截止2017年末,该无人售货柜已推出67个,分别位于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川及广东等地区。“欧尚1分钟”为占地18平方米的盒子,提供500个单品,分布在每间参与门店半径3公里的范围内。相比邻近便利商店,“欧尚1分钟”在价格上更有优势,而且可以根据所在地点提供不同产品组合。此外,还可以发挥采购规模、商品灵活组合、季节性产品、即时补货及零库存压力等优势。据了解,“欧尚1分钟”未来将加速布局。除此之外,欧尚于2015年探索中型超市模式的第一家精品超市也达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据高鑫零售公布的数据显示,第一家Hi!Auchan高端超级市场的销量及顾客人数相较于2016年年均增加超过30%,其中生鲜及快消品占到总销量的90%,尤其生鲜部门,销售占比近60%。基于首家门店取得的成功,高鑫零售在2017年中期业绩公告中明确指出,要在2017年下半年在上海开出第二家Hi!Auchan高端超级市场。除了门店“越开越小”外,在过去一年,欧尚还经历了一系列重大调整和变动。一是门店调整。2017年4月,欧尚首先在上海金山店试点新的组织架构,而这一调整会在欧尚系统E类门店(营业额在1.5亿元以下)全部展开。本次架构调整的“最大亮点”是不再设商业处处长岗位,由店长直接管理部门经理,管理结构更趋扁平化。二是高管离职。2017年5月16日,欧尚中国对外宣布,大卖场总经理沈辉正式离职,将开启新的职业生涯。接替沈辉职务的是欧尚原创新部总监VincentMignot芈诺,原欧尚中国电子商务总经理StéphaneBoennec伯乐被任命为Client&Innovation顾客和创新部总经理,将负责欧尚中国创新部和电子商务的全面工作。沈辉的离职也成为欧尚自入华以来最大的一次人事变动。三是采购部合并。2017年6月,高鑫零售成立欧尚与大润发的中国共同采购部,并由大润发商品部总经理吕国铭与欧尚中国区采购总经理苏德华担任共同负责人,范围是先将百货与杂货纳入共同采购部,在此基础上,再将生鲜(例如原材料等)纳入;2017年7月开始执行区域共同商品的采购,大润发区域采购部将负责欧尚系统共同商品的谈判。此次双方采购部的合并,也是大润发与欧尚在香港上市后迈出的实质一步,而此前仅仅停留在财务报表的合并。在大卖场迎来巨大转型调整的大环境下,沃尔玛、家乐福等传统大卖场都已经进行了一系列新的尝试,欧尚过去一年如此大的调整,也可以看作是“大势所趋”,不过效果究竟如何,还有待于市场进一步检验。
一起惠2018-03-20 08:45:08285 次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在7月31日发布了2017年版的《世界贸易投资报告》。报告的内容主要是:全球贸易较上年减少3.1%,连减两年、日本贸易收支六年来首次实现顺差以及电商市场现状等。今天,便以这份报告书为基础,分析跨境电商的未来。世界贸易连续2年负增长《世界贸易投资报告》显示,2016年的全球贸易总额(按出口额推算)为15.6201万亿美元,出现了3.1%的降幅,并已连减两年。上一次出现连续两年的负增长,是1981年至1983年的连续三年下滑,但JETRO认为2017年不会重演当年的状况,全球贸易总额会由跌转升。受原油、天然气等资源价格低迷的影响,中国和美国进出口额也在两年里持续减少,从数据看,正是因这两个国家进出口的减少而导致了全球贸易总额的下滑。相比之下德国等主要欧洲国家的贸易呈现上涨趋势,另外,越南的进出口额、菲律宾的进口额也在飞速增加。按产品种类区分,全球贸易额的减少大约有八成是资源相关产品造成的。与各种商品贸易都在减少的情况相反,运输设备、涡轮发动机、医药品、工业机器人、半导体制造设备以及集成电路等的贸易额都在增加。日本贸易收支六年来首次出现顺差在全球贸易减少的背景下,日本贸易收支在2010年以来,首次出现贸易顺差。日本的出口较上年增加3.1%,约为6446亿美元;进口则减少6.2%,大约为6070亿美元。从结果来看,化石燃料的赤字缩小是实现贸易顺差376亿美元的主因,贸易收支以顺差为主旋律不断回调。在多个出口对象国中,美国是日本连续四年来出口数量最多的,出口较上年增加3.3%,约为1300亿美元,主要是出口汽车和建筑机械等。中国是第二大出口对象国,日本借助中国对半导体设备和汽车及其零件的需求,实现了出口4.2%的增长,约1139亿美元。欧洲方面则是依靠向德国出口汽车、向英国出口铁道车辆等,出口额增幅11.2%,约734亿美元。虽然2016年的世界贸易增长钝化,日本半导体设备、私家车、普通飞机和直升飞机等的零件依然保持着上升的势头。世界电商市场的现状经UNCTAD(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估算,2015年的B2C电商交易额约为2.9万亿美元,中国早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商市场。据预测,2016~2020年印度的电商年平均增长率将达到39.4%,有望成为超越中国的巨大市场。另外,根据JETRO的问卷调查显示,日本有24.4%的企业利用网络出售商品,其中更有接近一半的企业参与跨境电子商务。销售对象国以地域区分,虽然当前较多是面向东亚、北亚以及欧美国家,但今后东南亚各国的潜力也是不容小觑的。根据全球主要国家B2C交易额(上图)显示,2016年B2C交易额最大的国家是中国(3660亿美元),第二位是美国(3120亿美元),第三位是英国(734亿美元),第四则是日本(725亿美元)。下图是各国主要电商网站份额,日本电商龙头是亚马逊,第二是乐天,第三是雅虎购物,这三大网站共占据了日本49.2%的市场份额。据预测,亚马逊在全球的份额都将继续扩大,在日本更是会不断增加。亚马逊、乐天、雅虎购物三大企业将不断蚕食日本剩余的电商市场份额。国际开始关注电商规则报告书中提到了在电商市场不断扩大的同时,也存在着阻碍电商发展的规定。在此背景下,WTO于2016年7月展开了针对制定电商规则的讨论;FTA(自由贸易协定)在2000年以后也开始频繁研究电商问题;整个电商市场环境正在得到规范。另外,目前美国电商的交易规则被普遍运用。总结《世界贸易投资报告》显示,虽然全球贸易额减少,且呈现下降倾向,但电商市场却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成长。今后,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的完善将影响到电商市场的成长。另外,在电商发展过程中,各国的不同规则阻碍了电商进一步发展,必须开始制定电商相关的国际规则。在完善电商国际规则,并让各国达成共识后,全球的消费者才能真正实现购物的“无国界化”,跨境电商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起惠2017-08-28 09:15:06293 次
开放,是电商2016年的新变革,也是2017年的新主题。无论是阿里还是京东,都试图以开放的名义聚合更多的合作伙伴,实现能力的交换和变现。其中,云计算成为电商最隐形的利益收割机。在京东集团2017年年会上,京东集团CEO刘强东正式对外公布了京东集团未来十二年的战略。刘强东表示,未来十年科技的进步速度将超过过去100年,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商业革命来临之际,京东集团将坚定的朝着技术转型,用技术将第一个十二年建立的所有商业模式进行改造,打造一个包括智能商业、智能金融、智能保险业务在内的全球领先的智能商业体。与京东将技术作为未来最重要支柱相呼应,亚马逊、阿里最新的财报中均重点描述了来自云计算的高增长。财报显示,亚马逊AWS云服务在第四季度净销售额24.05亿美元,同比增长69%,运营利润6.87亿美元。AWS业务全年营收达到122亿美元,运营利润为31亿美元。阿里2016年第四季度阿里云营收达17.64亿元,同比增长115%,已连续七个季度呈三位数增长。去年4月,京东也正式涉足云计算并在同年推出了云贸产品,日前还刚刚上线了针对品牌商、制造商以及线下实体零售商等企业互联网化的云店(JCStore)。关于云计算,从几年前提出,多数人的认知中它还只是存在于B端的一个概念,认为这样高深的技术性业务应该是谷歌、微软主导的市场。但经过几年的发展,突然发现电商企业亚马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云计算提供商,电商巨头纷纷布局了云计算市场。为何电商公司反而成了云计算的主导者?云计算到底在整个零售业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未来将怎样影响零售的趋势?日前,跟京东云电商云总经理任成元深入交流了这些问题。云计算是一切商业的基建入口根据调查机构Gartner公司的数据,全球公共云服务市场预计在2016年将增长17.2%,市场规模达到2086亿美元。而据中国信通院预测,2016年国内公共云服务市场将保持44.2%的高速增长态势,市场规模可望达到近150亿元人民币。巨大市场规模是各云计算提供商面临的重要机遇之一。那么,云计算到底将为零售提供怎样的支撑?“云的根本价值在于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的重置利用,通俗意义上的云是指通过虚拟化重置,提升传统计算存储网络资源的利用率,亚马逊的AWS、腾讯云,包括京东云,其实最基础的一项能力还是面向企业提供虚拟化重置以后的各类IT基础资源。”京东云电商云总经理任成元告诉记者,传统物理服务器的机房平均资源利用率一般只能达到20%左右,通过虚拟化技术重置集中起来的IT资源从而提供云端服务,资源利用率会超过50%,甚至更多。通俗的讲,云就是一种最早的共享经济,原来一台物理机只给一个企业提供服务,这个企业的利用率只有20%,现在一台物理机通过一个大的网络虚拟池可以给多个客户提供相应服务,冗余的能力也可以被其他企业利用起来,相当于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使用。对电商企业来说,原来建一个电商网站,要自己租物理服务器、维护,搭建周期长、投入成本高、维护麻烦、利用率低,现在直接将所有的后台数据存储到云,每月根据实际使用的流量付费,简单便捷,有点一键建站的意思。在刘强东关于京东第二个十二年的战略规划中,京东会进一步走向开放,将已有的供应链、数据、物流优势充分向社会开放,带动全行业、全社会效率的进一步提升,成为中国商业零售领域基础设施的提供商。云计算显然将成为京东提供基础设施服务的核心入口。“围绕商品流通的电子商务基础能力建设,支撑了京东上一个十二年的快速增长。今天我们会发现整个零售行业、乃至全行业都对电商基础能力有了迫切需求,所以京东接下来的战略方向主要是以云计算作为载体,将京东在电子商务方面的各项能力开放给社会,例如京东的智慧供应链,智慧物流和金融。这样的能力开放在京东集团旗下的多项业务中已经在不断尝试、开展,在2017年京东云还会继续这样的战略并积极向外界传递。”任成元说,目前京东的商品、金融、物流供应链、技术都在进行开放。京东云作为整个京东集团技术能力对外开放的核心技术之一,承担着重要的职责,旗下的电商云业务主要针对传统的商贸和零售两个行业提供基于云计算、互联网新技术的整套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电商云到底做什么?“如果一个中等规模的品牌企业组建一个100人左右的电子商务团队,这里面包括技术、营销、运营、仓库、配送到客服、售后人员等等,整体电子商务网站系统到基础的服务器如果全部自建,我相信整体的资源利用率不会高于50%。”对零售市场来说,京东云不但提供基础的计算和网站数据存储服务,还可提供电商的营销、物流、仓储等多个能力。相当于一个零售企业、一个批发渠道想拥有电商能力,不再需要单独一个个去对接,直接从建站提供商寻找服务器这个几处入口,就可以直接拥有一套完整的电商能力。任成元表示,京东云电商云正在做的就是通过对整个企业电子商务业务各个环节的资源进行云化,统一整合成一个全流程的解决方案,提升企业电子商务运营效率。据了解,京东云的电商云要做的是将整个企业在做电子商务中遇到的各类资源投入都进行一个统一的云化,通过技术手段全部衔接起来,这样的服务一旦提供,将比企业自建成本要下降一半,甚至更多。零售最终拼的还是成本效率,沃尔玛、亚马逊、京东商城都通过各种努力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用户体验。据了解,京东在各个电子商务的运营环节都用到了新技术来降低成本。比如京东智慧客服JIMI机器人,已经积累超5000万专业知识库,覆盖电商、金融、生活、O2O、旅游等各领域,累计接待超过5亿用户,大促中每2个咨询用户就有1个由JIMI成功接待,咨询满意度突破80%,超过部分人工业务。。现在,京东已经为众多品牌开放物流和客服能力,而这种服务能力的开放基础是京东本身已实现高效的运营效率。相比较,阿里更像亚马逊技术思路,打法更偏硬朗。有不愿透露姓名接近阿里云的人士称,阿里云计算更偏向以低价揽用户,从域名建站开始,阿里已拿下主流B2C70%的市场份额,具有客户服务的电商ISV是阿里云瞄准的主要客户。“云计算市场需要大量的基础投入(服务器建设管理,技术人才都是高昂的成本),拼到最后可能就剩下最有硬实力的几家。企业一旦使用了一个服务,迁移成本非常高。”一位电商技术负责人透露,阿里每个月在云计算上赔几千万,揽客户的能力非同一般。商业互联网化趋势带给电商企业巨大的云机遇“当前大的环境是整个经济结构在转型升级,对于大量企业来说,面对成本上升和消费群体迁移流失。这两年企业经营都遇到很大挑战,我一年将近跑了30家到50家的传统商贸零售企业,很多企业主表示这两年整体经济环境不行,生意不好做。”任成元在参与的一个国家级课题调研中发现,整体大的消费向品质产品转型,消费者变得越来越挑剔,这种消费理念的改变正对当前整个企业、产业、制造业造成一连串的影响。在这种市场下,对企业来说,迫切需要别的渠道的增长来弥补,寻找更匹配的新增客户。电商渠道和能力成为当前整个消费业态中增长最有期待的通道。官方公开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1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其中网络零售交易额3.88万亿元,同比增长33.3%,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20.9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8%。从数据可以直观看到,虽然整体电商的增速在放缓,但依然秒杀个位数增长甚至负增长的传统零售。据了解,最新由商务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的《电子商务十三五发展规划》更是明确提出到2020年电子商务交易额翻一番达到40万亿、网上零售总额达到10万亿元的目标,提出推进电子商务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的指导思想。在这种大趋势下,可以预见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传统企业的电商化仍然是一个趋势。而电商云解决方案可以让传统企业快速获得电商的销售和渠道到达的能力。“全社会所有的企业一定都会是电子商务企业。企业存在的根本就是以盈利为目的地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交易给客户,只要存在交易行为,一定会借助新的手段去提升交易的效率,降低交易成本。而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都会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网络上,因此对于所有的企业来说,网络交易通道是一定要开拓的。”任成元说,电商云首先可帮助传统企业在互联网开通一个商贸或者零售的渠道,触达线上消费者,更重要的是帮助传统企业提升销量、降低成本。京东云的电商云在基础服务之外,还输出京东体系的所有电商能力,比如营销能力,物流能力,供应链能力,客服能力等等。目前,京东的电商云将目标客户大概划分了9个行业,包括服装、电子产品、能源化工、旅游等行业的生产制造、品牌商。一个主流没看到的趋势:渠道在分散“几乎现在80%的市场观察人员都认为渠道仍然在集中,那些对品质不太关注,对商品匮乏的地方,仍然看重的是大渠道上的低价。但是,对中国现在崛起的中产阶级、白领等消费群体来说,他们最看重的是品牌、品质,不是渠道,这部分受众的消费一般是差异化的。”任成元分享了一个他的观察,当前正在崛起一些全新的小众品牌,一般都是80后、90后创业做的,打的就是差异化。有一些服装品牌做全新的设计和制造,还有一些珠宝设计品牌,把中式和西式的设计结合,这些品牌增长都非常快。并且这些品牌的消费群体不是价格敏感型消费群体,这些真正的强消费或主流消费群体会来源于正在崛起的中产阶级,需求就是要差异化。事实上,针对这种新的消费趋势,传统的品牌也在拼命做差异化的品牌宣传。据了解,鄂尔多斯正在建立一整套以品牌为核心的渠道,聘请了欧洲的设计师做全系羊绒服装的设计,现在鄂尔多斯官网可以看到,很多产品越来越时尚、有品位,也获得了大量中高收入人群的称赞。“对于现在的品牌商和制造商来说,一定会面向新的消费群体对品质、品位的要求和设计去塑造其品牌的差异性,同时体现出渠道的差异化,只有依靠独立的渠道,它的品牌独立性才会呈现。”而这,是未来零售的一种趋势。“实际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大家都认为目前还是渠道重要,但当转折点到来的时候,那些只关注渠道的企业就会被甩在后面。因为有些企业已经把品牌塑造起来了,这个大势一旦逆转的时候,那些早早做好准备,做了品牌认知度、提升了品牌价值、建立了自己独立渠道的企业就会高速增长起来。”而且,对未来的企业来说,客户数据才是最核心的资产。据了解,虽然亚马逊的云计算从2005年就已开始,但绝大大多数的云计算公司都在2015年、2016年起步。作为一个刚刚起步的市场,两年前全球的云计算一共才100亿美金,现在已经500亿美金。有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云计算市场依然保持增长,预计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2797亿元,同比增长41.7%。其中,公有云服务市场规模在2015年已经达到156.2亿元,预计2016年全年市场规模达到228.6亿元,同比增长46.3%。从全球市场来看,云计算市场都是一个万亿级别的蓝海市场。相较于电商通过提高效率挣得那几个百分点利润,云计算就像一个收割机。不但基础的存储服务可以挣钱,沉淀的越来越多的数据还将在营销等各个方面变成产品,指导产品的生产制造、营销推广、渠道建设、运营管理等各个方面。“大家都在全速地跑,直接面对竞争的可能性在未来两三年比较少,直到这个市场总量不再增长的时候商家将会面临更多竞争。”现在,还正是跑马圈地的最好阶段。
一起惠2017-02-14 09:44:32625 次
7月7日消息,上海家化集团发布公告称,聘任前强生医疗中国区总裁谢文坚为集团的首席执行官。据悉,谢文坚隶属于上海家化集团第五届董事会董事长兼总经理。4年时间内,上海家化已经历经3次的高层变动,相继有四位董事离职。谢文坚之前,上海家化CEO先后由葛文耀、王茁、曲建宁担任。近日有媒体曝出,退出上海家化后,王茁投资了国内化妆品品牌北京植物医生,曲建宁计划个人创业。据了解,2015年上海家化提交的年报显示,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为8.17亿元,同比下滑6.38%,这是上海家化十年来净利润的首次负增长。但该财报并未透露具体的品牌销售数据。由于在年报中没有明确透露公司的销售和渠道,以及行业经营状况,上海家化在今年的4月份收到了上交所的问询。在复函中,上海家化解释称,经济新常态日化销售渠道的变化,对于以百货、商超为主渠道的公司而言带来了一定挑战,导致公司2015年营收增速放缓,营销投入的加大和产品整体毛利率的下降又造成了公司扣非后净利润下滑。该公司正对渠道布局进行持续的调整和优化,并针对库存和应收账款增长的情况启动了盘查工作。资料显示,上海家化集团100%股权隶属于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一起惠2016-07-08 09:26:01540 次
4月27日下午消息,国美电器发布盈利警示公告,称基于集团进入战略转型的实施期,截至2016年3月31日止三个月期间的利润预期将有所减少;相较于去年同期,减少幅度约在50%至55%之间。如扣除非经营因素,调整后的利润与去年同期相比将减少约30%至35%之间。公告称,集团根据2015年提出的“全渠道,新场景,强链接”战略规划于2016年开始进入到转型阶段的实施期,根据对最近期的管理账目的初步审阅,其整体的可比门店销售收入预计录得3%至3.5%的负增长;因电子商务持续高速增长以及一级市场的门店转型,对整体的毛利率有所拉低,不过本集团的整体综合毛利率预计将保持在约17%的水平。同时公告表示,集团的在线、线下交易总额(“GMV”)与去年同期相比预期增长超过12%,其中在线电子商务的GMV增长预期将超过100%;报告期内的销售收入预期比去年同期增长超过5%,其中在线电子商务自营部份的销售收入预期增长超过90%;报告期内,集团的费用率与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如扣除报告期内的非经营因素,费用率预计将有所下降。预计战略转型将于完成时为集团带来业绩提升。
一起惠2016-04-28 08:44:42516 次
日媒称,走在香港的闹市区,似乎并没有觉得经济不景气。不管走到哪里都是人潮涌动。这是理所当然的。在不算宽广的土地上,2015年就有5930万名游客蜂拥而至,而日本去年一年只接待了1973万外国游客。香港接待游客是日本的3倍,游客总人次达到了香港人口的8倍。据《日本经济新闻》网站4月1日报道,可能因为来香港的游客人数太多凭直观感觉很难看出来,实际上2015年访港游客人数同比减少了2.5%,这是因为占游客整体80%的中国内地游客人数出现下滑。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曾经的购物天堂的零售业陷入极度低迷之中。对香港商界巨头而言,共同的关键词则是“下降12%”。报道称,3月9日,香港房产商九龙仓集团主席吴天海在财报发布会上表示,香港零售业今后2年仍将疲软。九龙仓集团是香港的代表性企业,旗下的大型购物中心“海港城”和“时代广场”2015年入驻商户销售额均同比下降12%。当地媒体称这是10年以来首次负增长。3月10日,英资综合性企业、太古集团有限公司也随后发布了财报。“太古广场”的销售额也下降了12%。航空等其他部门的盈利保住了整体的利润增长,太古集团的股价从年初以来下跌了约7%。报道称,销售额下降率连个位数都相同实属偶然,但数字相似具有特殊意义。九龙仓和太古的各购物中心均严重依赖内地游客喜爱的高端品牌。香港政府发布的2015年区域内零售业销售额整体下降3.7%,但珠宝饰品和手表等奢侈品下降了15.6%。超过10%的降幅或许可以视为香港零售业遭受的“内地冲击波”的强度,让人难以忘却。内地游客的减少在2015年春季前后变得尤为突出,港元升值、人民币贬值、内地人的旅行目的地多样化等各种因素相互交织,不是一个可以轻易解决的问题。太古集团房地产部门的一名高管表示正在尝试应对方法,“我们将引进新概念餐饮店,扩大太古广场的客户基础”。报道称,“香港经济是自1996年至今,20年来最差。如果香港没有国家支持,要自生自灭的话,相信恒生指数会下跌一半”。3月17日,香港大富豪李嘉诚的发言令世间震惊。香港应如何面对日趋强大的内地?对香港来说,2016年或将成为一个转折点。
一起惠2016-04-05 08:47:43579 次
3月30日消息,日前,海关信息网发布的一份报告对我国2015年进出口贸易及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进行了盘点,并对2016年全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值、增长速度作了预估。报告指出,我国进出口增速将有望扭负为正,预计2016年全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值约为2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其中进口10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4.4%;出口1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5%。据获悉,根据该报告,我国2015年全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大幅下降,但结构正进一步优化。从贸易方式上看,一般贸易出口增速高于整体,加工贸易出现双降,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对外贸易(主要涉及跨境电商)效益小幅提升。据悉,2015年世界经济整体上步入了低速增长时代、日本经济维持低迷、欧洲经济缓慢复苏。在这种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面临结构再调整,增速继续探底的可能。从中国区域上分析,中国中部地区外贸逆势增长;西部地区贸易同比降幅较大,进口形势好转;东部地区外贸回暖,出口、进口降幅均有收窄。从报告中得知,2015年我国进出口贸易主要呈现大特点:(1)进出口增速大幅下滑,出口先导指数显示出口压力仍然很大。2015年我国进出口总值24.58万亿元,比2014年下降7%,其中出口14.1亿元,下降1.8%,进口10.45万亿元,下降13.2%,贸易顺差3.69万亿元,扩大56.7%。从月度趋势来,全年除2月份正增长外,其余各月均为负增长,其中,4月、5月、7月、8月、9月和10月同比下滑幅度均超过8%。(2)进出口货运量震荡中小幅度上升,进口货运量与贸易额走势持平,出口货运量与贸易额有扩大趋势,价格影响微显。(3)机械器具零件等与贵金属、针织品等是拖累出口增长的主要商品。矿物燃料、特殊未分类商品和矿砂等是拖累我国进口增长的主要商品。对于2016年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及走势,海关信息指出,有利因素主要包括政策红利的释放、新增长动力的出现以及区域合作的推进。其中,新增长动力是指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新型商业模式正在快速发展,随着相关扶持政策措施的落实,新型商业模式有望成为进出口贸易增长的新动力。与此同时,报告也指出,2016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所面临的主要不利因素包括:全球经济和贸易仍呈放缓趋势;国际大宗价格仍将低迷中探底;我国经济和外贸形势承受巨大压力;民营企业受融资难困扰。
一起惠2016-03-30 09:19:41607 次
向来以稳健著称的信托业,今年三季度出现了自2010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规模降低、收益下滑、通道瓶颈,传统信托业“冬天”的脚步声已在耳边。传统信托正在接受隆冬的洗礼,互联网信托却“风景这边独好”,逆势增长。在金融创新大潮汹涌澎湃、互联网金融风起云涌之时,传统信托业遇到了什么瓶颈?互联网信托业又何以脱颖而出?市场在选择,业界在思考,投资者在等待。信托业:一个“水深”,一个“火热”中国信托业协会日前披露的数据显示,受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下降、经营景气度持续下滑、优质资产难寻等因素影响,信托资产自2010年第一季度以来首次出现环比负增长。数据显示,今年3季度,信托规模环比下降1.58%。三季度末,证券投资信托规模为2.67万亿元,相比二季度末减少11.59%。信托产品收益受其连累,一路下滑,信托业开始进入“漫漫寒冬”。和传统信托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互联网信托等创新产品却野蛮生长,蓬勃发展。由于定义尚不明确,目前还没有互联网信托的具体数据,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互联网信托逆势走强的格局已定,互联网信托是整个信托业“冬天里的一把火”。以金融创新最为活跃的深圳市为例,日前,这个市公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名单》中,除了华为、中兴、泰康等一批行业翘楚外,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互联网信托公司高搜易也名列其中,其产品“信托宝”已成为深圳金融创新的一张名片。数据显示,高搜易公司旗下的“信托宝”等互联网信托产品,自今年6月起,交易量明显提升,三季度完成5.6亿元交易额,月增幅均超过120%。信托业的收益互联网的门槛作为投资产品中的“贵族”,信托一方面具有稳健和较高收益,深得投资者青睐;同时其百万元以上的投资门槛,又将大量中小投资者拒之门外。能不能既保留信托产品的高收益,又打破其“贵族”的门槛,让普通投资者也能分享信托红利呢?答案是肯定的。互联网给“高大上”的传统信托产品,注入了创新、草根、自由、集聚的互联网基因,使之成为高度契合互联网特征的金融品类,从而开辟了其新的广阔发展空间。铀链投资总分析师张翼翔认为,互联网信托的成功,与其灵活性、草根性的特点密不可分。互联网信托灵活的制度设计,一是更好地将产业、金融、资金等要素连接起来;二是将传统信托的稳健与收益,与互联网创新草根的基因相互嫁接,从而实现了传统信托的破茧化蝶。以深圳市发改委注资扶持的“信托宝”为例,投资门槛从100万元拉低到10元,即用10元钱买信托产品,就能享受原来100万以上资金才有的较高收益。张翼翔说,在多数人依然将信托定位固化于高端之时,“信托宝”等互联网信托通过合规分拆,将理财投标门槛拉到最低十元,业务量逆势走强,使得信托业的价值链悄然重塑。“长尾效应”:靠搜索,还是靠推荐?烟草业利润众人皆知,但浙江义乌人看到的是烟民手中容易被忽略的打火机;服装市场规模海量,义乌人看到的却是衣服上不起眼的纽扣。义乌全球小商品市场的形成,就是经济学上典型的“长尾效应”:非流行市场的累加,会形成一个比流行市场还大的市场。要赚很少的钱,但要赚很多人的钱。互联网基因的植入,打破了传统意义上行商坐贾的时空限制,让“赚很多人的钱”成为可能。以“信托宝”为代表的互联网信托产品,就是这种“长尾效应”的产物:专注于那些口袋并不丰满的草根阶层,制定个性化、有特色、小利润的“非典型”信托产品,最终开启一个广阔的新信托空间。互联网是海,有海一样巨大的信息量;互联网是风,任何信息都会被瞬间淹没。“粘性”就成了互联网企业最核心的价值目标,互联网信托自然也不例外。以高搜易的金融社交布局为例,其APP“高手帮”,在提供网络记账、云端存储等基础功能外,还增加了自媒体等社交应用,形成了一个由众多理财高手和理财用户互助共赢的生态圈,通过金融垂直社交,实现个性化产品的推荐与撮合。在追求个性化和差异化的今天,人们更加依赖于熟人推荐和口碑效应。在搜索和推荐之间,人们更愿意相信后者。以“信托宝”为代表的互联网信托,正是基于熟人社交关系裂变而成的一种强粘性理财模式。
一起惠2015-11-30 08:57:12460 次
刚刚被阿迪达斯起诉侵权的Forever21,再传出不利消息。由于增长放缓,Forever21近日在美国被曝光,正与富国银行和美国私人股权投资公司商讨贷款1.5亿美元。Forever21有30年的历史,对外寻求贷款的行为实属罕见。服装专家、上海良栖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程伟雄表示,企业寻求贷款的原因一般有两个,一是企业发展受限,本企业资金不可控,出现经营困难;二是企业的发展很好,借此拓展其他业务。在快时尚品牌集群中,Forever21的业绩并不太理想。公开资料显示,Forever21同店销售在过去的两年内迅速下滑,目前为负增长。而其他快时尚品牌如优衣库母公司迅销集团2015财年三季度营收涨幅24%;H&M2015财年二季度净利润增长达11.1%。Forever21在中国的发展也稍显落后,目前在中国有11家门店。截至8月底,优衣库仅在北京的门店就有45家;截至3月底,H&M在中国的门店达230家。对此,程伟雄表示,Forever21进入中国的时间比其他快时尚品牌晚,使它在市场中处于弱势。此外,该品牌定位相对比其他品牌也更窄。它的目标人群都是年轻的一代,而优衣库、H&M等快时尚则为各个年龄层设计服装。据了解,Forever21于2012年在北京apm购物中心开设首家旗舰店,随后于大兴区荟聚商场开设第二家门店。相比之下,优衣库于2002年9月进入中国,H&M2007年进入中国。
一起惠2015-09-06 09:29:16540 次
凡是女人路过的地方,都要有百丽。”百丽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丽”)CEO盛百椒曾许下这样的豪言壮志。事实上,他也做到了。百丽自营或代理的鞋履品牌,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几乎深入到了中国所有的百货商场。从1992年投资200万港币成立的一间小厂,发展到市值一度超过千亿港币的上市公司,历时20余年,百丽在内地市场辗转腾挪,最终成为中国最大的鞋业生产和零售公司,“百变,所以美丽”这句广告语也深深植根于女性消费者心中。然而,“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近日披露的半年报,掀开了百丽鞋业利润下滑的冰山一角:其净利润同比下滑3.35%,是百丽上市以来少有的倒退。此外,百丽上半年店铺拓展也比前两年有明显回落:上半年增加店铺仅442家,而2010年到2012年期间,每年净增店数目都在1500家—2000家。百丽深陷关店潮2007年5月23日,百丽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其总市值超过500亿港元。“通过旗下众多品牌,开设店中店或专柜,从而一次性租下鞋类专区1/3甚至一半以上的面积,效果不言而喻。”百丽一位中层领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比如,一家商场有20余家鞋履店铺,仅百丽旗下品牌就占据了5家—6家,从不同年龄、品类、价格覆盖到更广的消费人群,也分散了单一品牌经营的风险。此外,多品牌的规模优势提升了向百货渠道议价的能力。”2010年起,百丽加速跑马圈地,强势入驻各大商场。在开店最为疯狂的2011年,平均不到两天便会开设一家新店。然而到了2014年,百丽的“疯狂开店”戛然而止。据百丽去年第二财季(2014年6-8月)数据显示,三个月内,公司在内地的零售网点数目净减少56家。这不仅是百丽首次出现店铺数量负增长的情况,还让百丽从此前平均不到两天就开一家新店变成了平均不足两天就关一家门店。日前,百丽公布了本财年第一季度(2015年3-5月)的零售业绩。公司在内地零售网点数目净减少了167家,与此同时,百丽的核心主营业务鞋类业务同店销售下降了7.8%。而百丽关店的纪录,也被刷新成了近每半天就关闭一家店。“现在的实体店,基本上已经沦为消费者的试鞋店。除了打折促销时生意稍微好一点,平时的销售情况都不乐观。”某商场负责人对记者说,“这并不是个例,整个行业已经远离黄金期,亏损、关店都在意料之中。”从星期六、达芙妮等同行的表现来看,此言不虚。达芙妮日前披露的半年报显示,其核心品牌业务营业额仅增长2.1%,同店销售出现负增长,其中净利下滑35.8%至3.1亿港元。而星期六上半年净利也大幅下滑34.78%。“这样的势头在短时间内恐怕难以扭转。”盛百椒表示,公司鞋类销售表现减弱主要因为结构性问题,而非周期性问题。同时他预测,今年的鞋类利润或将进一步下滑,同店销售倒退也将较去年加剧。百丽不再大幅扩张一位鞋履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同一个商场里,大多数鞋业专柜都属于百丽,而且百丽一般占据着商场最佳的销售位置,面积大,卖得也快。”“百丽靠时尚和效率走在同类企业前面,有些做法别人想学也学不到的。”广东省皮革行业协会秘书长刘维东提出,百丽有一支500多人的开发团队,85%的设计人员有护照,分为8组,散布在世界各地,收集最新流行时尚元素。此外,百丽鞋履的开发周期为两个月,生产周期为15天,最小订单12对,人均每天生产4对半鞋,百丽2/3的产品是补单生产……“补单模式,是百丽特色。”百丽旗下妙丽品牌负责采购的周先生对长江商报记者说,现在很多鞋企都是走期货模式。比如,开发一款产品,计划量产1万件,同类企业一次性生产完毕,卖不完就只能库存。“我们的补货模式不同,同样1万件产品,我们在最初下订单时,只走40%或者50%的量。随后再根据市场销售情况有针对性地追加,多退少补。”百丽鞋材供应商艾先生在向记者提到“百丽模式”时也颇为感慨,“百丽推行零库存战略,补单模式背后,要有快速反应的供应链。从购买原材料、工厂加工到门店销售,大约15天时间,快速高效整合所有资源,不是一般小工厂能够做到的。”然而,据上述百丽中层领导透露,“当前,店铺已经没有较大幅度的扩张计划。最近一两年,新品在数量上的变化也不明显,单个品牌每季差不多都是推出几十个新款。”市场饱和、电商冲击等,都对实体店造成了一定影响。他同时指出,“高层已经看到市场的变化,在做调整,具体的方案还没有公布,不方便透露。”
一起惠2015-07-09 09:32:58595 次
一边是电商市场交易规模的持续高速增长,一边是实体业绩一片惨淡。显然,传统零售商的日子依然难熬。4月9日的2015联商网大会暨全球零售创新峰会上,零售商门对传统和电商的争论也成为热点。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4月9日已经公布业绩的实体零售商中,超过半数企业的营收下滑,净利润大幅下降亦不在少数。这样的业绩状态结合实体零售商主动加码电商转型突围,被行业视为零售“新常态”。据悉,大润发旗下的电商平台将在今年5月份开放第三方业务,而包括步步高等企业还在发力跨境电商。业界表示,零售行业增长仍旧是大趋势,而企业则应全渠道经营消费群,不应盲目跟着线上跑。过半数实体零售业绩下滑4月8日,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了《2014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13.4万亿元,同比增长31.4%。其中,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2.82万亿元,同比增长49.7%。截至目前,超过半数的实体零售企业已经披露2014年经营状况,与电商相对的,实体零售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番景象。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截至4月9日的统计,A股零售板块已经公布业绩的29家上市公司中,16家营业收入出现下滑,占比达55%,其中广州友谊下滑达17.83%;此外,13家企业的净利润下滑,武汉中商、重庆百货等多家企业下降幅度更是接近四成。超半数企业的营收下滑、逾四成公司的净利润大降,实体零售业的基调惨淡,百货的情况则更为低迷。Choice数据显示,11家已经公布业绩的企业中10家收入减少,5家净利润下滑。对于这样的成绩单,不少人把责任推给了电商的冲击。不过,中粮旗下上海大悦城总经理魏学问此前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零售整体业绩的下滑有多方面原因。“近年来,购物中心的增量非常大,线上对实体的影响并不比实体之间的竞争来得大。”在他看来,目前零售人才的培养还跟不上行业的发展。事实上,业绩低迷仅仅是一方面。本月,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在行业大会上表示,零售业正在遭遇巨大挑战,呈收缩态势,去年行业用工量同比下降1.3%,为多年快速发展的实体零售业首次负增长。“O2O”还是“O+O”因为经营的持续不振,实体零售寻求转型在行业人士中已经成为新常态。去年初,呼声最高的零售转型概念应当是O2O,尽管此后被零售业发展为全渠道,但企业未停止在这一概念上的延伸。不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昨日从多名业界人士处了解到,尽管去年至今零售业上了不少O2O项目,但截至目前几乎没有产生效果。鉴于此,目前,不少企业针对实体以及电商的发展理念提炼为“O+O”。4月9日的2015联商网大会暨全球零售创新峰会上,步步高董事长王填就表示,实体店应该进行的商业模式应该是O+O,即线上下同步发展。“我个人认为实体店做O2O,是跟着线上企业在跑。”“今年5月份,大润发将上线飞牛商城,现在飞牛网都是自营,但不少商家想要进入这个平台。”在昨日的全球零售创新峰会上,大润发中国区董事长兼飞牛网首席执行董事黄明端直言,电商靠自营获利太难,因而其将从本月10日起进行第三方平台的内测。黄明端强调,传统零售商进入电商碰到的问题有四个方面:技术、流量、模式以及资金。不过,他也指出,“电商行业和传统行业没有两样,电商是以互联网为载体获得零售渠道。”步步高亦在加码电商,4月2日其刚刚上线全球购平台。用王填的话来说,步步高想在中国打造一个线上的跨境电商精品超市。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张周平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2014年我国跨境电商发展迅猛,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在于跨境电商政策的密集出台,很多传统企业开始进入这一领域。跨境电商逐渐受到传统企业的重视,成为传统企业发展的重要选择。IBM零售与消费品行业北区负责人辛崇阳表示,尽管目前实体零售业绩下滑,零售行业增长仍旧是大趋势,全渠道经营、网点物流中心化、现代化服务将是传统零售转型方向,而后续消费需求则将向细致和多样化、个性化发展。
一起惠2015-04-11 08:52:07626 次
行业遭遇寒冬,奢侈品市场可能会掀起并购潮。据报道,券商SanfordC.Bernstein的奢侈品行业分析师MarioOrtelli认为,意大利服饰商阿玛尼、法国女性品牌香奈儿、瑞士表商爱彼等家族控制的独立奢侈品牌可能会成为被收购对象。随着全球最大奢侈品市场中国销量的下滑,奢侈品牌开始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引述咨询公司贝恩的报告称,因中国政府落实并推进反腐倡廉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2014年中国内地奢侈品市场较2013年下降1%,市场规模降至约人民币1150亿元,为该市场首次出现负增长。Ortelli认为,在市场低迷时,与那些大的奢侈品集团相比,阿玛尼和爱彼等家族控制的奢侈品牌要更加脆弱。Ortelli指出,这些家族奢侈品的问题在于,它们很难“拓展品牌”,因为它们“必须保持逼格”,而且中国市场的疲软让他们更受挑战。而路易威登、历峰、开云、斯沃琪等大集团可以将风险分摊在多个品牌上,经受住短期的市场冲击。瑞士表商的日子更加艰难,自瑞士央行宣布汇率脱钩之后,瑞郎已经对欧元升值了近20%。为了应对成本上升对利润的挤压,斯沃琪和历峰已经宣布对外币计价的产品实行涨价,其他公司可能会跟进。但这就造成了一个风险,如果消费者不买单,那么积压的库存就会让家族品牌陷入困境,同时也给手握大量现金的大集团提供收购的良机。据Otrelli整理,2014年全球九家奢侈品巨头资产负债表上的现金已经超过160亿美元,是2007年的两倍还多。他预计2017年将增加至320亿美元。从过去两年的经验来看,这些钱将会“物尽其用”。2013年,路易威登斥资26亿美元收购羊绒零售商诺悠翩雅,斯沃琪斥资10亿美元买下珠宝商HarryWinston;去年,开云集团8.6亿美元买下了手表商UlysseNardin。不仅如此,私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也盯上了高利润的奢侈品行业。比如,黑石去年二月收购了范思哲20%的股份,时尚品牌ToryBurch2013年也将股权出售给BDT资本和GeneralAtlantic,估值20亿美元。Otrelli列了一张可能被收购的品牌清单,上面有超过50个奢侈品。除了阿玛尼和爱彼,名单上还有香奈儿、范思哲、杰尼亚、珑骧、劳力士、百达翡丽等知名品牌。想来点投资建议吗?Ortelli推荐买入路易威登和历峰集团的股票,并购、分红、股票回购等消息都将推动奢侈品巨头的股票上涨30%。
一起惠2015-02-12 09:16:44570 次
1-20/27 记录1/2 页首页12下一页尾页
推荐商家更多
京东商城
最高返利56%
京东商城wap端
最高返利56%
苏宁易购
最高返利5.6%
荣耀商城
最高返利3.5%
拼多多
最高返利35%
考拉海购
最高返利7%
华为商城
最高返利3.5%
当当网
最高返利4.2%
爱奇艺
最高返利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