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一起惠资讯>亏损>文章列表
亏损
8月7日消息,京东集团发布了其截至2015年6月30日的2015财年第二季度业绩。以下是业绩要点:·2015年第二季度交易总额(GMV)达到1145亿元人民币(约185亿美元),同比增长82%。京东商城第二季度交易总额同比增长92%。·2015年第二季度净收入为459亿元人民币(约74亿美元),同比增长61%。第二季度来自于服务项目与其他项目的净收入为33亿元人民币(约5亿美元),同比增长108%。·2015年第二季度净亏损为5.104亿元人民币(约8230万美元),净利润率为-1.1%。2015年第二季度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Non-GAAP)净亏损为1570万元人民币(约250万美元),净利润率为-0.03%。·年度活跃用户数由截止2014年6月30日的12个月期间的6850万增长至截止2015年6月30日的12个月期间的1.18亿,同比增长72%。·2015年第二季度完成订单量为3.056亿,与2014年第二季度1.637亿相比,同比增长87%。2015年第二季度通过移动端渠道完成订单量约占总完成订单量的47%,同比增长大约290%。·截至2015年6月30日,京东第三方平台共驻有约76000个商家。截至2015年6月30日,京东共有84322名正式员工。回顾京东本季主要动作包括:五月初,作为京东O2O战略的一部分,京东到家正式上线了众包物流新模式——“京东众包”。在一些城市,京东到家众包兼职配送员向消费者提供线下商铺的生鲜、超市产品、鲜花、外卖送餐等各类生活服务项目,并基于移动端定位实现2小时内快速送达。六月份和七月份,京东在全球购平台上线了“日本馆”,“澳洲馆”和“美国馆”等三个新的渠道,为中国的消费者提供正宗进口商品。京东于一季度已在平台上线了“法国馆”和“韩国馆”。截至2015年6月30日,京东众筹项目筹资成功率已超90%,其中筹资人民币百万级项目超100个。此外,京东还领投水果生鲜电商天天果园总额7000万美元的C轮融资。当然,也有优衣库运营三个月即退出京东的闹剧。
一起惠2015-08-08 08:48:59841 次
其实在创业初期,微卤只是一个淘宝小店时深受“屌丝经济”理论影响:做电商,第一要培养用户,要烧钱。很长时间,卤娘王红都觉得自己要处于,并将长期处于九块九包邮的阶段。但后来,卤娘还是幡然醒悟:女神,最终还是不能爱屌丝。卤娘坦言,当初烧钱补贴确实培养了用户,为微卤创业前期吸引到很多用户,但是销量增加就代表亏损拉大,而且淘宝店虽然表面销量数据还不错,可评论区却惨不忍睹,淘宝三项评分(宝贝质量、服务态度、发货速度)飘绿下降。这些所谓的屌丝用户对于九块九包邮的卤品,先是不满足量,然后不满足试吃赠品,物流慢(并非发货慢)给差评,补贴力度下来,优惠少了还会给你差评。卤娘说,有一天,她边吃饭边看淘宝店,就曾刷出这样一条差评:“味道还是不错的,快递慢,到上海走了4天,老用户了,这次买也没有优惠,还没送试吃装,给个差评警醒下卖家。”微商界有句话,跟着蜜蜂找花朵,跟着苍蝇找厕所。这时,卤娘意识到自己的用户定位可能出现了问题。由于微卤的油卤工艺成本远高于水卤,必须要寻找对价格不那么敏感的客户,作为一款休闲零食,而卤娘自己又是一名女性,对于女性需求市场,自己当然有把握。最终,卤娘将新的客户群体定位为女孩子。据卤娘介绍,这些女孩子具体还要符合三个特征:1、有中等偏上的收入,对生活品质有高要求,消费能力较高。2、注重时间成本,不会花上三个钟头做比价或是与店家讲价,而且通过满意的服务培养起了消费习惯,她们对品牌的忠诚度很高。3、她们或许算不上顶级白富美,但是内心都住着一个女神,她们自恋、自持、自我欣赏,所以她们有素质、有修养、不事儿妈。而那些天天盼着捡便宜,威胁客服不返现2元就给差评的“24K纯屌丝”,必须要被符合这样新用户所取代才行。随后,微卤开始更换精致包装、更换高速物流、涨价等,通过这些方式筛选新的用户。卤娘介绍,一个月后,微卤淘宝销量不减反增,中差评还越来越少见,三项指标相继飘红上升,情况果然转好。据了解,川卤品牌“微卤”现在采取的是电商平台+O2O并行模式,一方面进驻淘宝、京东等第三方电商平台,由微卤品牌方运营;另一方面,在单个城市以中央厨房(卤味制作工厂)为卤制和配送基点,利用微信和百度直达号等平台下单,提供送货上门服务,辐射周围3-5公里居民社区。据悉,微卤线上运营10月以来,营业额基本上以月40-50%的速度增长。这其中,微卤的女神粉丝可谓功不可没。淘宝数据魔方显示,目前微卤客户中的80%为女性,女性中的80%又是18到30岁的年轻白领,回购率和满意度都很高。
一起惠2015-08-07 08:50:51795 次
8月6日消息,据CNBC报道,周三网络上流出的多张内部财务文件截图显示,自2012年以来,美国打车应用Uber正在严重亏损的状态下运营,2014年上半年亏损超过1.6亿美元。美国著名博客网站Gawker获悉的最新文件显示,Uber的亏损额度在扩大。Uber在2012年亏损总额达到了2040万美元,在2013年上半年亏损了1500万美元,2013年全年未经审计的净亏损达5650万美元,2014年上半年净亏损达1.60亿美元。与此同时,Uber在2013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的净收入为3200万美元,2013年下半年净收入约为7200万美元,全年净收入为1.04亿美元。Uber的净收入只是包括公司从每单收入中的抽成,而不是包括司机分成在内的每单实际收入。《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称Uber拟展开规模在15亿美元至20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估值超过500亿美元。这份内部文件并没有提到2015年的财务信息,Uber对此还未进行回应。
一起惠2015-08-06 09:01:23588 次
商业地产巨头万达集团正在裁撤旗下的百货和KTV门店,其力度之大,业界震动。一些需要撤柜的签约百货商户表示很不理解,他们通过社交网络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同时,万达的动作,也加重了人们对线下实体商业前景的忧虑。万达百货目前已是中国最大的连锁百货企业。这一轮的调整在今年年初就传开了,但是最近,万达撤掉了它在山东济南的唯一一家百货门店,这也正式拉开了百货撤店的大幕。一场席卷全国的万达百货关店潮正式进入公众视野。据悉,全国40多家万达百货和90家大歌星KTV将被砍掉,而且在最近明显加快了进程。这是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要求“尽快完成的任务”。对于实施这一番大手术的原因,近日,万达商管公司总裁曲德君首次给予了回应。曲德君透露,随着购物中心和电商的发展,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方式正发生着巨大变化,大型零售业态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冲击,个别万达百货店出现了亏损,对这些百货店进行调整是企业的正常经营行为。万达百货的调整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店”制宜。“第一,对适合大型零售业态经营的万达广场,我们将与业内知名企业进行合作,继续经营零售业态。第二,对不适合大型零售业态经营的万达广场,我们将对原百货经营区域进行重新划分,引进更适合万达广场需要的业态。第三,即使是没有百货业的万达广场,也会保留一些深受消费者喜爱的传统百货品类,如珠宝、化妆品、鞋类等。”曲德君表示。据相关业绩报告显示,万达百货去年完成收入154.9亿元,同比增长39%,只完成调整后计划的91%。此外,万达百货净利润增亏7%,亏损不断扩大。尽管多年亏损,但王健林此前对百货颇为看重。他在万达年会上表示,万达百货能否打好翻身仗,就看今年。他甚至通过对公司架构的设置,为百货做好了在香港独立上市的安排。不过在严重的亏损面前,王健林现在倾向于做减法。谈及与万达百货同病相怜的大歌星KTV,曲德君表示,KTV行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受国家行业相关政策影响,连锁经营KTV的利润十分微薄,已不太适合万达这样规模的企业经营。但曲德君强调,万达退出KTV经营,并不代表万达广场将取消KTV业态。万达是在收回投资的前提下,将各地大歌星KTV门店转让给当地有实力的经营者,让万达广场内的KTV更接地气。在全国100多家大歌星店面中,尽管包括济南在内的很多店面是盈利的,但每况愈下的KTV行业整体却是亏损的,万达撒手自营KTV业务,不仅可以甩掉包袱,还能朝着“轻资产”的万达再迈进一步。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尽管店面装潢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济南万达广场四楼的大歌星已经悄然易主,北京一家名为“糖潮”的KTV公司已经接手。据悉,“糖潮”与万达的关系是租户与业主的关系,糖潮需要定期向万达商管系统交租金,万达今后将不再插手经营。“商业经营就是不断调整、不断创新的过程。过去十几年,万达广场正是因为在快速发展中不断创新求变,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业态调整,才始终保持健康发展。”曲德君还强调,即使在电商发展的背景下,今年上半年已开业万达广场总客流达9.24亿人次,同比增幅27.8%,平均每个万达广场日客流5万人次,特别是早些年开业的万达广场日均客流多数仍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增幅。万达试图向外界传递出,这次的业态调整是积极主动的调整,是根据市场前景和消费者需求变化作出的战略调整。调整后,万达广场的租金收入将比调整前更高。“市场是标准,共赢是目标。”万达广场的经营将始终根据市场变化不断创新,实现与商家、消费者的共生共荣。百货和KTV的调整已不仅仅是单个万达广场的业态升级,甚至事关万达整体战略转型。万达集团正在进行企业的第四次转型,就是要调整一些传统产业,向更有发展前景的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转型。在上个月召开的万达集团2015年上半年工作会议上,王健林表示公司将形成万达商业、文化产业、金融产业、电子商务新的四大支柱产业,而百货和KTV两大业态没有再被提及,地位已经被严重弱化。而随着今年下半年万达金融集团成立,万达集团的重心将放在“互联网”和“金融”方面。
一起惠2015-08-06 08:58:55641 次
日前,有消息人士爆料,国美在线于近期进行战略调整,同时进行的还有人事方面的变动。据了解到,最大的人事变动是原国美在线董事长兼CEO牟贵先不再担任公司CEO,但仍将继续任职董事长。国美高级副总裁李俊涛将接棒牟贵先,成为国美在线最新一任CEO和实际掌控者。牟贵先仍担任国美在线董事长国美在线官方表示,此次人事变动只是由于牟贵先本人近期身体状况欠佳,所以国美集团才派李俊涛负责国美在线CEO的职务,并没有任何其他原因。而且在此之前,牟贵先对外的头衔一直是国美在线董事长,只是负责CEO相关的工作事物。据悉,牟贵先此前一直担任国美在线董事长,在2013年5月当时担任国美在线CEO的韩德鹏离职后,开始兼任国美在线CEO一职。牟贵先在国美集团工作多年,曾担任国美华北大区总经理、门店运营中心总监、国美电器副总裁等职务,对供应链、物流、信息化等各方面有较充足的经验,在协调各方面资源上可能阻力较小。他曾也表示,自己在国美在线的很重要的一部分任务就是回集团要资源。在牟贵先掌管国美在线期间,主要开展了将在线电商系统搭建完善、充分借力国美线下物流渠道、拓展非家电品类等重要工作,在促销战略上紧跟京东、通过价格战进行贴身肉搏。在2015年初,牟贵先还提出了国美在线全年发展的五大发展战略:物流布局是第一要务、启动国美家项目、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交+店面模式、实现进一步的渠道下沉、布局互联网金融。从数据上也可以看出在牟贵先工作期间国美在线的发展情况。2014全年财报显示,国美上市公司录得线上交易额同比增长84.4%,其中四季度单季同比提升117.3%;全年独立访客量同比增速85.3%,其中四季度单季同比提升149.5%。移动端新增用户数同比提升97.2%,移动端交易额已占线上交易总额19.4%,其中四季度占比达35.1%。但有媒体指出,国美2014年年报中并没有提及国美电商业务板块——国美在线的收入和盈利状况,但据国美总裁王俊洲此前透露,去年国美在线的亏损为3.5亿元。国美电商将再次面临大整合?媒体对于其财报数据背后的分析也证明了,和国内整体电商大环境的迅速变化相比,国美线上业务的布局还是相对比较缓慢。根据易观提供数据显示,2014年第一季度中国B2C网上零售交易份额中,国美在线的市场份额仅为1.2%,而天猫为48.4%、京东占20.1%。显然,作为线下的老牌零售巨头,国美对这个份额很难满意。2014年5月,李俊涛就曾以国美集团负责采销业务的高级副总裁的身份出席了国美在线业务的发布会,并提出了“统一线上线下商品采销”的设想,把核心供应链优势拿了出来,保证线上商品低价的实际行动,表示出了对国美在线业务的支持。李俊涛在会上表示,国美在线在2014年第一季度销售额有40%的增长,但这个增长远远未达预期,未来集团会真正的快速支撑国美在线的发展,未来增长一定要以每季度100%、200%、300%的增速。设定这种增长速度的背后是加紧转型的决心。而且今年国美集团似乎开始迎来天时地利,近期国美在资本层面发生了很大变动,黄光裕再次重新回归到大众视线中。今年7月26日,国美电器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拟收购控股股东黄光裕全资拥有的艺伟发展有限公司的全部发行股本,即控股股东将非上市门店资产全部注入上市公司,交易总对价为112.68亿港元,此次收购完成后,国美电器将实现整体上市。而此交易之后,黄光裕重新获得了对国美的绝对控制权。根据协议,国美电器将向国美管理有限公司发行62亿股新股份以及25亿股认股权证。新股发行且认股权证行使后,黄光裕及一致行动人拥有的国美电器股份比例将从目前的32.4%扩大到55.3%。业内人士指出,国美在结束内部纷争之后,将面临一个新的开始。跨境和O2O成为发展重点未来国美在线将在什么领域寻求市场增量呢?根据消息人士透露,国美在线未来将调整战略布局,其中O2O和跨境将成为两项将要重点布局的业务,而且集团也将进一步提供资源支持。国美在线方面也透露,会在加强在这两个领域的布局,还专门成立了跨境业务小组。“O2O、跨境两块业务的负责人现在都已经到位。”消息人士表示,国美在线布局相关业务的决心很大,从6月7月国美在线在大促中的一些宣传就能感受的。在今年618大促期间,天猫、京东纷纷将跨境电商和海外直采作为营销亮点。而国美在线在618之前上线GOME酒窖,为消费者提供一系列海外直采红酒,并且表示未来将拓展跨境电商业务。而关于O2O业务,其实在此之前国美在线就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布局,但是苏宁集团破釜沉舟式的转型相比还是显得过于保守和魄力不足。此次整合之后,国美在线关于O2O项目有怎样的规划现在暂未公布。但了解到,今年国美控股拟投巨资打造汽车后市场互联网平台,PC端和移动端计划于今年六月中旬先后上线。事实上,国美在线的新一任CEO李俊涛暂时还未公开亮相,其新战略也犹抱琵琶半遮面。我们也将持续关注国美这次大调整的进一步信息。
一起惠2015-07-31 08:57:57669 次
7月27日,据获悉,租车平台一嗨租车副总裁杨国光近日离职,在给员工的一封信中,杨国光称自己打破直辖部门的零离职率。在租车市场火热的当下,一嗨租车并没有先发优势,市场知名度及宣传力度均比神州租车、PP租车等APP弱。今年2月,全国连锁租车品牌一嗨租车宣布将上线其个人定制用车服务APP“一嗨接送”,面向个人用户提供接送机、日租、半日租、预约用车、马上用车等带司机用车服务。此举被认为是一嗨租车由其擅长的企业商务用车市场,开始进军个人“专车”市场的体现。在个人租车市场,“一嗨接送”有望与一嗨自驾服务一道,共同成为一嗨租车确立行业领先优势的护城河。同时,一嗨租车也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车辆和牌照资源,提高本身营运的边际效益。据了解,从2015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一嗨租车第一季度净营收为人民币2.955亿元(约合4770万美元),净利润为人民币360万元(约合60万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净亏损为人民币1780万元。一嗨租车创立于2006年1月,主要为个人和企业用户提供综合租车服务,公司总部位于上海。2014年,10月3日一嗨租车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IPO申请,计划赴纽交所上市,拟融资2亿美元。11月正式上市。自从上市以来,一嗨租车一直未能吸引对冲基金的太多关注。今年3月末,大约只有4只对冲基金持有一嗨租车股份,持股总额约为966万美元,而一个季度前共有5只基金持有909万美元。6月25日又有消息称,一嗨租车疑似在一桩套现滴滴快的股权的交易中获利1.609亿美元。附:杨国光致员工的一封信亲爱的一嗨同事,我要离开一嗨了,感慨万千,想不到,我直辖部门长时间保持的零离职率是由我去打破的了。抱歉了!人,如果只是关注着自己,世界就小了;如果只是欣赏着自己,注定会孤独。不妨打开扇窗,窗外会有关心你的人,世界本来就很大;不妨抬头看看,大家都会有发光点,其实人才遍地都是。世界虽然大,但我们并不远,我会一直关注着大家,期待着分享你们生活和工作的感悟。一嗨是一个有文化的企业,“无论是顾客还是同事,我们都要用心服务”,这句话不但确定了以客户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战略,同时也清晰定义了同事之间的工作关系。感谢大家和我一起踏踏实实地履行着企业文化,一起建立服务质量管理体系,一起实践服务导向的业务流程,一起研究顾客的消费体验,一起创意,一起实践,没有官僚,不需层级,快乐工作,人人都是企业经营者!我欣喜地看到在这滋润的土壤上成长的你们,业务骨干,主管,经理……。感谢一嗨使我有机会进一步探索和实践“卓越的服务运营管理”,几年间,走遍祖国大江南北,遍访各地门店、市场和竞争对手。更丰富了服务运营管理的经验、理论和思考。在市场竞争环境中,一切与顾客价值无关的管理都会是多余的、昂贵的。传统的多层级的服务决策流程,看上去减少了企业的决策风险,但却不利于顾客的服务体验,难免会削弱企业的竞争力。在不断升温的服务消费时代,省心(可靠、响应、安全、情感需求和颜值)和个性化的需求已经越来越成为大众服务体验的标准,扁平的企业架构、流程化管理体系以及一步决策流程就能解决绝大部分的服务需求的管理策略已经为大多数企业的不二选择。市场的变化推动运营模式的变革,同时我们的管理思维也必须随之而变。契约式的胡萝卜+大棒的管理显然难以适合于“人人都是经营者”的多赢战略,取而代之应该是遵从信任的管理模式,也只有信任的管理思维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实施扁平架构、一步决策流程带来的运营风险。互联网技术给业界带来了无穷的想象力,各式各样的业务发展模式在资本的推动下纷纷上线,一遍繁荣的创业景象。汽车租赁市场也不例外,涌现出了多种商业模式,重资产的购置大量汽车提供自驾、带驾(或专车)服务,轻资产的利用社会车辆资源通过互联网平台做信息撮合服务,同样也可以提供自驾和专车服务。出行概念的延伸及流量集约的机会更令资本趋之若鹜。行业群雄并起,资本逐鹿市场。然而,历史已经告诉过我们,市场只会让那些更能创造客户价值的企业留存下来。“娱乐至死,定制至上”,互联网服务消费的今天,市场仍然没有偏离于顾客导向的规律而另辟蹊径,互联网只是缩短了企业与市场的时间与空间的距离,并为更高效的服务运营带来可能。大众出行行业,正值朝阳,机会无限。亲爱的一嗨同事,我不能和你们一起并肩前行了,但相信我们的心还是在一起的,感谢互联网,使我们延续着分享的快乐。祝愿大家笑口常开,祝愿一嗨业务蒸蒸日上!
一起惠2015-07-28 09:09:461004 次
中概股私有化的价格,已经引发了许多投资者的争议。新浪科技近日获悉,国内以及美国的一些投资者认为当当私有化价格过低,已经发起“当当中小股东维权”联盟,正通过建立网站,微信群组、微博、Facebook等社交账号向当当发起维权,以期望减少中小投资者的损失。私有化价格引不满据介绍,该群组里大部分投资者都是从四五年前开始投资当当网,其中位于美国的投资者动用的是退休金养老金。他们愿意长期持有当当网,是因为一方面是李国庆公众形象良好、媒体一直披露当当拒绝高价收购,另一方面当当网每次财报也披露积极信号。原本期待高价私有化、至少不能低于发行价16美元的这些投资者,7月9日晚间被浇了一盆冷水:当当网发公告称,董事会收到来自董事长俞渝和CEO李国庆的私有化要约,以每股美国存托股(ADS)7.812美元的现金,收购买家联盟尚未持有的公司全部已发行普通股,相比当晚当当的股价6.77美元,溢价20%。维权群组里的投资人林森(化名)表示,这个所谓的“溢价20%”,只比全年最低价高出20%。林森通过对比发现,其他公司私有化价格基本上在30天基线上,或者在一年均价以上,而当当私有化价格比30天均价低25%,比一年均价低30%,全年股价只有3天低于收购价。查阅股价数据发现,过去一年当当网股价最低6.02美元,最高16.42美元,其余时候在8.44美元至14.24美元之间。而在宣布私有化前的一个月内,当当股价从最高的11.5美元一直往下跌,30天内最低价较最高价下跌41%。亏损严重的投资者甚至认为,当当涉嫌在准备私有化的时间内故意压低股价。不仅仅是当当,这一波中概股私有化的价格普遍偏低。有媒体统计,当当、人人、世纪佳缘、中手游、乐逗、航美、久邦、易居、空中网等10家企业私有化价格在发行价之下。其中,欢聚时代私有化价格比宣布私有化时股价高15%,比前一个月低4%。互联网分析师李彤在公开文章中指出,一般来说中概股私有化的价格会较市价平均溢价20%~30%,而当当网、欢聚时代以暴跌后的股价为基准,“溢价幅度远远低于20%可以载入史册”。近日来,不少散户呼吁投资者联合起来,对私有化方案投反对票。同时,不少律师也在雪球上建议中小投资者向私有化价格过低的公司发起集体诉讼。集体诉讼胜算几何投资本身就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情,这样的维权是否能够成功?其实在上一轮中概股私有化风潮中,就已经出现不少类似案例。2012年10月,飞鹤乳业宣布计划以每普通股7.4美元价格私有化,当时就有投资者认为其私有化价格过低而在美国加州发起诉讼。原告援引一位分析师观点认为,收购价格至少应为9美元,而7.4美元收购价格没能如实反映股票的内在价值和未来增值潜力。而在这一轮中概股私有化中,陌陌已遭遇集体诉讼。据报道,一家美国律所称针对由陌陌CEO唐岩为首的联盟提出陌陌私有化提议的公平性展开调查,调查内容涉及该联盟有无利用其地位以不公平价格收购陌陌股票。但一位美股分析师告诉新浪科技,通过集体诉讼的方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鉴于私有化退市的投票制度,这些注册在开曼或者BVI的中概,退市时只需要66%的投票权通过即可,并且很多中概都实行双重投票权,管理层有超级投票权。目前,俞渝和李国庆拥有当当网35.9%流通股份,相当于83.5%投票权。中小投资者能起的反对作用不大。上文提到的飞鹤乳业,在遭遇诉讼8个月后,还是以7.4美元价格完成私有化,而诉讼官司未有公开披露信息。当然也有私有化价格提高的案例:今年3月,世纪佳缘宣布私有化价格为每股ADS5.37美元,而6月接到修订后非约束性私有化要约后,修改为每股ADS价格7.20美元,提高34%。投资者心声林森表示,希望当当能够效仿世纪佳缘,最终给出一个公平价格:可以参照其他中概股开价,也可以取全年或者30天均价及以上。他也承认当当管理层的投票权合法,但希望通过各种方式向当当施压。给林森启发的是在当当公布私有化第二天,i美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Ricky发布的文章。Ricky建议京东此时对当当发出溢价100%(比如15.62美元/ADS,总额12.66亿美元)的非约束邀约收购,迫使当当提高私有化价格,其他投资者也可以拿着京东的要约价向管理层赔偿。据悉,目前该维权联盟已经联系美国SEC,国会议员,其中一个投资者下月会去一个参议员办公室面谈。同时,他们也给当当的董事会、独立董事、特别委员会发邮件,联系北京的投资者搞活动,希望引起其他投资者和同行业公司的关注。而除了经济上的损失,林森认为更重要的是精神损失:“很多投资者都是拿养老金账户配置中概股,当当这样的行为,违背了对投资的承诺,对大家的打击很大,丧失了对中概股的信心。”“如果没有好的解决办法,我们会采取更进一步行动”,林森说,“到时候就不是当当的个体事件,而是整个中概股的事件”。
一起惠2015-07-20 08:56:07747 次
虽然阿里巴巴没能港交所上市,但旗下的阿里健康和阿里影业今年在港股市场的表现赚足投资者的眼球。不过有投资者认为,阿里巴巴入主阿里健康后,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健康主营业务,阿里健康的股价也从最高时期的14.32港元快速跌至了最低的4.1港元,市值出现大幅缩水。欲改变医药生态《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本月初阿里健康提出了一份收购草案,拟以194.48亿港元的金额收购在线医药业务。若收购顺利完成,那么阿里健康的主营也就清晰地浮现了出来。收购草案显示,阿里健康2015年4月15日与AliJKInvestment(以下简称AliJK)以及个人投资者陈文欣订立协议,阿里健康拟通过发行股份及可换股债券的方式,收购北京传云物流控股有限公司(BeijingChuanyunLogisticsInvestment,以下简称BCLIL),该公司的业务就是在天猫上运营,供在线大药房店铺销售产品的B2C在线交易平台。截至2015年6月30日,该平台为超过300家在线大药房商家及客户群提供了服务。其中AliJK和陈文欣分别持有BCLIL90.44%和9.56%的股份。值得注意的是,AliJK是阿里巴巴的全资子公司,同时也是阿里健康的现股东,而陈文欣则是阿里健康执行副主席陈晓颖之弟。此次收购属于关联交易。而在收购完成后,阿里健康将运营天猫上唯一为在线大药房商家出售需C类许可证产品的B2C在线交易平台。C类许可证指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C类),持有人有权按相关法规在网络出售非处方药、医疗器械、隐形眼镜及特定计生用品。对于此次收购,阿里健康称,相信通过收购事项能够为中国医药保健业的消费者及参与者建立一个应用技术解决方案。此外,经扩大后的阿里健康将成为阿里巴巴集团的医药保健旗舰平台。据易观智库数据,2014年中国药品销售额达1.24万亿元,但是医药保健市场的产品供应链冗长及分散。阿里健康认为,中国医药保健市场的现状为技术和解决方案开发商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而阿里健康能有助于加快改变医药保健产品及服务在中国的供应方式。展开大健康布局去年阿里巴巴及一致行动人入主阿里健康后,将公司原名从“中信21世纪”改为“阿里健康”,就预示着阿里巴巴将在大健康领域进行布局。事实上,阿里健康也积极地在多个方面进行布局,如:上线阿里健康官网、推出阿里健康云医院平台、上线阿里健康移动APP、布局阿里健康云平台和电子监管平台等。而阿里健康此前的主营业务仅包括药品电子监管码等。此外阿里健康还与新浪、快的、一号专车以及第三方实验室进行合作。上述的种种举措,都可以看出阿里试图布局药品端、药店端、医院端,并建立一个完整的医药生态闭环的布局。值得注意的是,《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阿里健康的众多布局还没有得到明显收益。截至到今年3月31日的阿里健康年报显示,上一年度阿里健康收入3720万港元,亏损1.02亿港元,同比分别增加35.3%和159%。不过,此次拟收购的BCLIL却已有较好的业绩。BCLIL在2013至2015三个财政年度的收入分别为2060万元、5770万元和1.03亿元,净利润分别达1274万元、4227万元及5550万元。个指标均有明显增幅。平安证券也指出,阿里健康是阿里巴巴整合医疗资源、推进大健康战略的资本平台,其产业闭环正在逐步形成。
一起惠2015-07-17 09:00:01945 次
近日,A股暴跌连带在美中概股重跌,A股蓝筹得到国家资金护盘,但在美上市中概股却是毫无依托。加上美股本身走势低迷,中概股股价一落千丈。但是重跌的股价却给了意欲回归的中概股一个绝佳的私有化时机。7月8日收盘,当当网下跌2.54%报6.51美元,盘中跌至6.02美元。让李国庆一不小心抄到了52周最低点。7月9日,当当网董事会宣布,已收到董事长俞渝、董事兼首席执行官李国庆提出的非约束性“私有化”交易提议。俞渝和李国庆将以现金方式收购当当网所有流通的普通股,收购价格为每美国存托股7.812美元,比7月8日的收盘价溢价20%。俞渝和李国庆目前拥有当当网35.9%的流通股份,相当于83.5%的投票权。相比较上市半年便闪退的陌陌,股价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的当当选择私有化着实意料之中。以7月8日6.51美元收盘价计算,目前当当总市值5.57亿美元,不足峰值2成。反观在美上市的其他电商,京东市值相当于80个当当,唯品会市值相当于23个当当,甚至去年上市的聚美优品市值也约是5个当当。但当当网作为最老牌的中国电商公司,仍然深具价值:一是有大批忠诚度很高的自有用户量,十几年运营积累下来的品牌和口碑;二是在图书领域的垄断地位以及未来电子书的发展前景;三是在全国布局的仓储物流。可以说,目前管理层的私有化要约价是远远低于其价值的,如果放在市场上自由售卖,相信有很多人愿意出更高的价格。根据易观国际2014年数据,去年当当拿到近乎垄断的市场份额;京东增长迅猛,后劲十足;夹在中间的亚马逊中国则面临被京东赶超的风险。同时,天猫书城的份额也在稳步提升。换言之,不论京东、亚马逊或是天猫如果能收购当当,都将如虎添翼,一跃跻身市场老大。况且这三家都相当地不差钱。如果京东这个时候对当当发出一个溢价100%(比如15.62美元/ADS,总额12.66亿美元)的非约束邀约收购,如果做成则是天大的划算。因为由于股价正处低谷的关系,李国庆夫妇对当当的出价才6.3亿美元,实在是太低了,自己即使在这个基础上加价100%才12.66亿美元,而当当对于京东的战略意义是远高于12.66亿美元。如果京东收购不成功,自己也没花一分钱,却能逼着当当私有化大出血。如果当当按6.3亿美元价格退市成功,很多美国投资者都是亏损的。可即使投资者采取集体诉讼,也没法拿到太多的赔偿。因当当会辩称自己收购价还比前一个交易日的股价高20%呢,已经便宜你们了。但如果京东以12.66亿美元正式发出要约,按美国法律,无数美国投资者可以拿着京东的这个要约价来找当当管理层拿赔偿,因为这是公开公允的市场定价,当当你明明值那么多钱,却以超低价卖给管理层了,这太欺负了。于是,京东很好地达到了打击竞争对手的目的,让竞争对手付出比目前要高得多的代价。反过来说,如果京东错过了当当低价私有化的时机,让当当真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募集到更多钱(或者倒手卖给其他电商公司),那无疑又给自己增加了不确定的竞争因素。所以从竞争策略角度出发,京东也是非出手不可!
一起惠2015-07-14 09:07:34823 次
《财富》杂志9日发布了中国企业500强名单,在子榜单亏损榜中,中国铝业亏损162亿元,成为亏损王,京东商城亏损49.9亿元紧随其后。不过,《财富》方面强调,此次中国500强中的互联网服务企业的平均营收增速近40%,远超同期榜单整体的营收增速,说明经济结构和增长质量确有改善,新兴行业正凭借其独特的竞争力实现快速发展。在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中,阿里巴巴首次上榜,排在第81位。在以利润排名的子榜单中,“工建农中”四大商业银行依旧是中国500强中最赚钱的4家公司,其净利润分别为2758.1亿、2278.3亿、1794.1亿和1695.9亿元。其中,工行利润甚至超过美国苹果公司,去年苹果利润约为2418亿元。2015年中国500强最赚钱的公司子榜单前十名。
一起惠2015-07-13 09:22:49567 次
凡是女人路过的地方,都要有百丽。”百丽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丽”)CEO盛百椒曾许下这样的豪言壮志。事实上,他也做到了。百丽自营或代理的鞋履品牌,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几乎深入到了中国所有的百货商场。从1992年投资200万港币成立的一间小厂,发展到市值一度超过千亿港币的上市公司,历时20余年,百丽在内地市场辗转腾挪,最终成为中国最大的鞋业生产和零售公司,“百变,所以美丽”这句广告语也深深植根于女性消费者心中。然而,“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近日披露的半年报,掀开了百丽鞋业利润下滑的冰山一角:其净利润同比下滑3.35%,是百丽上市以来少有的倒退。此外,百丽上半年店铺拓展也比前两年有明显回落:上半年增加店铺仅442家,而2010年到2012年期间,每年净增店数目都在1500家—2000家。百丽深陷关店潮2007年5月23日,百丽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其总市值超过500亿港元。“通过旗下众多品牌,开设店中店或专柜,从而一次性租下鞋类专区1/3甚至一半以上的面积,效果不言而喻。”百丽一位中层领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比如,一家商场有20余家鞋履店铺,仅百丽旗下品牌就占据了5家—6家,从不同年龄、品类、价格覆盖到更广的消费人群,也分散了单一品牌经营的风险。此外,多品牌的规模优势提升了向百货渠道议价的能力。”2010年起,百丽加速跑马圈地,强势入驻各大商场。在开店最为疯狂的2011年,平均不到两天便会开设一家新店。然而到了2014年,百丽的“疯狂开店”戛然而止。据百丽去年第二财季(2014年6-8月)数据显示,三个月内,公司在内地的零售网点数目净减少56家。这不仅是百丽首次出现店铺数量负增长的情况,还让百丽从此前平均不到两天就开一家新店变成了平均不足两天就关一家门店。日前,百丽公布了本财年第一季度(2015年3-5月)的零售业绩。公司在内地零售网点数目净减少了167家,与此同时,百丽的核心主营业务鞋类业务同店销售下降了7.8%。而百丽关店的纪录,也被刷新成了近每半天就关闭一家店。“现在的实体店,基本上已经沦为消费者的试鞋店。除了打折促销时生意稍微好一点,平时的销售情况都不乐观。”某商场负责人对记者说,“这并不是个例,整个行业已经远离黄金期,亏损、关店都在意料之中。”从星期六、达芙妮等同行的表现来看,此言不虚。达芙妮日前披露的半年报显示,其核心品牌业务营业额仅增长2.1%,同店销售出现负增长,其中净利下滑35.8%至3.1亿港元。而星期六上半年净利也大幅下滑34.78%。“这样的势头在短时间内恐怕难以扭转。”盛百椒表示,公司鞋类销售表现减弱主要因为结构性问题,而非周期性问题。同时他预测,今年的鞋类利润或将进一步下滑,同店销售倒退也将较去年加剧。百丽不再大幅扩张一位鞋履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同一个商场里,大多数鞋业专柜都属于百丽,而且百丽一般占据着商场最佳的销售位置,面积大,卖得也快。”“百丽靠时尚和效率走在同类企业前面,有些做法别人想学也学不到的。”广东省皮革行业协会秘书长刘维东提出,百丽有一支500多人的开发团队,85%的设计人员有护照,分为8组,散布在世界各地,收集最新流行时尚元素。此外,百丽鞋履的开发周期为两个月,生产周期为15天,最小订单12对,人均每天生产4对半鞋,百丽2/3的产品是补单生产……“补单模式,是百丽特色。”百丽旗下妙丽品牌负责采购的周先生对长江商报记者说,现在很多鞋企都是走期货模式。比如,开发一款产品,计划量产1万件,同类企业一次性生产完毕,卖不完就只能库存。“我们的补货模式不同,同样1万件产品,我们在最初下订单时,只走40%或者50%的量。随后再根据市场销售情况有针对性地追加,多退少补。”百丽鞋材供应商艾先生在向记者提到“百丽模式”时也颇为感慨,“百丽推行零库存战略,补单模式背后,要有快速反应的供应链。从购买原材料、工厂加工到门店销售,大约15天时间,快速高效整合所有资源,不是一般小工厂能够做到的。”然而,据上述百丽中层领导透露,“当前,店铺已经没有较大幅度的扩张计划。最近一两年,新品在数量上的变化也不明显,单个品牌每季差不多都是推出几十个新款。”市场饱和、电商冲击等,都对实体店造成了一定影响。他同时指出,“高层已经看到市场的变化,在做调整,具体的方案还没有公布,不方便透露。”
一起惠2015-07-09 09:32:58701 次
作为行业风向标的阿里健康近日发布的截至2015年3月31日年度业绩公告,让此前坚定看好“互联网+医药”的人多少感受到了一丝凉意。数据显示,归属于阿里健康拥有人的年度亏损额为1.01亿港元(约合8000万人民币),较上一财年亏损额增加159%。不过,巨额亏损似乎未能阻挡阿里健康对这一新业态的押注。阿里健康内部人士透露,已经在试图用新的APP,以B2C+O2O的药品零售形式,整合天猫在线医药平台和阿里健康药品O2O的线上线下药品销售模式。新APP肩负重任近期,阿里健康没主动发声,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否认了放弃在医药电商和处方社会化流转方面尝试的传闻。不过,此番巨亏后,阿里健康丝毫没有改变既定扩展路线的意思,其近日披露阿里的公司业务方向就指,公司将继续推广实施药品电子监管网及提供相关技术支持服务,同时,将致力于建设一个连接中国医药健康行业参与者的服务网络,“整合线下与线上交易平台以供更多数目及类别的药品及其他医药保健产品使用”,并持续扩展平台服务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而作为践行上述路线,和业绩自救的一大举措,就是阿里健康已表示,即将推出阿里健康医药电商APP,以此承担整合天猫在线医药平台和阿里健康药品O2O的线上线下药品销售渠道的任务,最终通过B2C+O2O的药品零售形式,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购药选择。此外,为了更好地展开大数据业务,阿里健康还试图在阿里健康医药电商APP整合B2C+O2O的基础上,借助人脸比对技术和通讯工具“钉钉”(也有APP端),加速布局远程医疗和转诊服务,以应对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药品网售业务何时爆发仍是未知数无论在移动医疗还是医药电商领域,这两年的行业增长速度都远远超过其他领域。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表明,中国医药电商交易规模由2010年的1.5亿元增至2014年的68亿元,预计2015年医药电商的交易规模将达到百亿。《2013中国医药互联网发展报告》则显示,2014年中国线上医疗市场将增长到187亿元,2015年预计可达290亿元。也正是基于此,在2014年阿里巴巴入股后,阿里健康加大了对该领域的投入。阿里健康业绩公告数据显示,与上一财年对比,年度开支中增幅最大的是销售及市场推广费用以及产品研发等基础建设导致的人力成本支出。正如外界所观察到的,阿里健康在2015年初大力推行药品O2O计划,迅速吸引了超过300家连锁药房的20000多个实体零售门店参与其中。同步开始搭建的云医院平台,为医疗机构提供免费的云HIS系统,以推动打通医疗机构数据库。这两个项目都在基础建设阶段,在人力物力上的投入必然是巨大的。但南都记者采访业内多个B2C药品电商,得到的消息均显示业内对未来依旧存在不确定性。“应该说,‘赚钱’效应比去年好很多。一是可以赚资本的钱,二是,行业的成熟度比去年更高。但这一行业目前还是面临政策不确定、核心人才紧缺、运营成本高等问题。以处方药网售年内能不能启动这一问题来说,目前还是未知数。但这似乎已经不是那么重要的事情。因为所有人都在做处方药放开的准备。这些人包括央企华润,也包括地方医药国资巨头上药集团。这些准备其实大家都在‘修路’。”百洋健康网集团CMO、百洋电商总经理廖光会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如是分析。廖此前是广州一家医药电商的创始人,后被百洋健康网并购。“目前药品网售领域,除了要有竞争力,还要有耐力。以前在第一梯队的,部分已经在慢慢掉队,目前大家还是在熬,等处方药网售放开政策的出炉。”一家总部在广州的大型B2C药店的相关负责人也如是说。
一起惠2015-07-09 09:23:10788 次
7月8日消息,日前在武汉经营不到4年的香港NOVO百货武汉国际广场店悄然关闭。这已是NOVO百货自2013年以来在内地关停的第四家店了。据悉,NOVO百货武汉国际广场店已于上周撤离,腾出的位置尚未有新品牌进入。据了解到,NOVO百货武汉国际广场店2011年9月开业,主要经营欧美日韩高端潮流品牌,目标群体主要是年轻人。开业初期,NOVO百货一度成为武汉国际广场最受欢迎的店铺之一。对于关停原因,相关人士分析称,近年来,一些最早进入NOVO百货武汉国际广场店的潮牌相继撤出,替换的则是一些不知名的品牌。此后,NOVO虽然占据了黄金位置,但人气出现大幅下滑,又面对电商对传统百货的冲击,收益越来越不好。据了解,2013年以来,NOVO百货就已拉开了关店潮。2013年11月,NOVO百货重庆国贸中心店宣告停业;2014年9月,NOVO百货于广州正佳广场的门店已撤场;而在12月,NOVO百货又关闭了经营未到一年的成都天府店。然而关店的并不只有NOVO百货。据了解到,从2014年1月到2015年3月,整个百货业掀开关店狂潮。关店数量最多的百货品牌为百盛百货、马莎百货,各为5家;其次,为伊藤洋华堂,关店数量为4家。而王府井百货、中都百货、NOVO百货、宝莱百货,尚泰百货等百货品牌在二、三线城市均有关店现象出现。此外北京、杭州、青岛、天津等城市关店现象也比较多。另外,据联商网统计,截至2014年12月31日,中国主要零售企业(百货、超市)共计关闭201家门店,同比增长474.29%,创历年之最。其中,2014年外资零售关店141家,内资零售关店60家。而在线下关店的同时,各百货也在积极布局线上电商,NOVO百货也没闲着。先是携其线下众品牌入驻优购时尚商城,在优购网开通NovoconceptChina。又在今年伊始,启动NOVO百货电商战略,上线NOVO全球购。此外,NOVO百货还以韩国首尔为中心,搜罗这种韩国流行大热品牌,包括化妆品、服饰等,陆续登陆天猫旗舰店和NOVO微商城。并且,NOVO百货还开完“玩”020,选择NOVO百货人气实体店,开设全球直邮线下体验店。对于此次武汉关店,虽然NOVO百货方面没有做出相关回应,但据2013年时任NOVO百货总裁的唐宇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2014年,商业地产会比较辛苦,NOVO将全面采取收缩策略,对部分亏损门店进行调整,不再开设新店。公开资料显示,NOVO百货隶属香港TOPPY国际集团,主打潮流服饰,买手制、自营等经营手法是其主打的特点。
一起惠2015-07-09 09:03:201253 次
7月3日消息,陕西直销油桃受到广泛关注后,电商、微商都纷纷展开助销行动,剧情似乎很快发生了反转。这让其他地区的果农受到启发,为其直销水果寻找网络销路。近日,福建漳州地区的滞销荔枝再次引起社会关注,虽然当地果农也找到了电商、微商等线上渠道,试图复制此前陕西滞销油桃的网销路径。但这批荔枝的命运却不如油桃“顺利”——高昂的物流费用让水果采购商、电商、微商都颇为纠结。福建本地的微商平台“微小店”相关负责人介绍,微小店于7月1日12时正式上线滞销荔枝,3小时内,共有20万名微小店店主参与荔枝分销,总销量达到20吨。虽然销量迅速爆发,但后期的物流配送却成为一个问题。微小店相关负责人透露,与油桃不同,荔枝对新鲜度的要求更高,因此需要全程冷链配送。以微小店选择的顺丰物流为例,其在省内的冷链配送费为10元/斤,微小店上架的荔枝为3斤/件,加上1斤冰袋,共4斤,也就是每件荔枝的成本费用达到40元。而据了解,微小店上架的荔枝,售价为9元/件。抛开包装、人工成本,每件荔枝都将亏本31元。如此巨大的亏损,导致很少有水果商愿意采购和销售当地果农的水果。相比之下,此前的陕西滞销油桃,各方面成本都更低。根据有赞相关负责人提供的一份公益油桃成本核算表,加上采购成本、泡沫箱成本、外包装成本、人工及包装预冷成本、快递费,一盒油桃(5斤)的总成本为19.9元。(其最终售价也大致在19.9元左右,利润几乎为0)虽然微小店官方将为果农承担3天的物流配送费用,预计总共将投入100多万元成本。但这些投入并不能完全解决果农接下来的物流配送成本问题。不过,国内另外一家移动电商平台采取了另一方式,食品电商平台格格家也紧急上架了漳州荔枝,不过不同的是,平台上的果农会通过提高售价来保证利润。据悉,目前格格家平台的荔枝为5斤装,售价在60元左右。格格家负责人李潇透露,其并未向果农收取平台费用。公开报道显示,漳州诏安今年的荔枝总产量超过3万吨。虽然目前微小店、格格家等网络销售平台均已开启公益售卖,但其体量都无法完全消化掉滞销荔枝。三天公益售卖之后,果农将如何面对接下来的高物流成本成为一个问题。微小店负责人表示,其正在与顺丰协商压低价格,但其同时“希望更多的机构和平台都可以参与其中,多途径最大限度降低果农的损失。”在物流配送之外,果农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对微店、电商的操作。“当地果农对电商没什么概念,也不了解,他们甚至连打包,上架商品,宝贝描述等等都不会,需要我们工作人员一步步教。”微小店相关负责人说到。
一起惠2015-07-03 09:02:07976 次
6月30日消息,近期阿里健康除了正在开发互联网医疗场景中的实际应用外,还推进对医药电商的规划。获悉,阿里健康原药品O2O团队和天猫医药馆团队已联手组建一个秘密项目组,计划推出一款专注于医药电商的APP。据悉,该APP是一种全新的B2C+O2O药品零售模式,可实现一站式购药服务。用户除了可以通过手淘、天猫客户端能够体验在线下单外,还新增药品智能导购、物流配送选择、用药安全提示、药品扫码等功能模块,目前其基本覆盖了用户在购药过程中的整套服务流程。另外,阿里健康内部人士透露,这款医药电商APP将于与原阿里健康App区别开,阿里健康将更注重打通医医、医患之间的信息通路,为用户实现更个性化的就医体验。新App则侧重于打通线上线下的药品销售体系。自此,阿里健康欲打通“医+药+患”在线医疗全链条闭环的野心趋近实现。但在处方药政策还未放开前,阿里的野心依然存在着一个缺口。同时,阿里健康在实现闭环的过程中也付出了较大的成本。根据阿里健康发布的数据显示,在2014年4月1日至2015年3月31日期间,阿里健康出现较大亏损,且亏损幅度同比大增200%,外界猜测此次亏损高达上亿港元。高付出是否就有高回报,在国家政策未开放前没人能够断定,但从国家卫计委新闻发言人宋树立的讲话中可以了解到政策的风向。“互联网上涉及医学诊断治疗是不允许开展的,可以做健康方面的咨询。当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的情况在不断出现,我们也要不断完善政策,对这些行为加以规范。”宋树立曾称。
一起惠2015-07-01 09:17:19671 次
便利店应该提供更多的网上无法实现的服务,以差异化的服务来吸引消费者。CNSPHOTO提供“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裹挟而来的飓风,打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带来了零售业的第三波革命,让传统零售行业的寒颤到现在都还没有任何缓和的趋势。但是也并非所有的传统零售业态都萎靡不振,在传统百货与购物中心增长缓慢的情况下“小而美”的便利店却逆势增长,成为众人期待的下一个风口。2014年中国连锁百强公告显示,全国排名前55家的便利店门店数增长7.8%,企业销售额增长17.7%,销售增幅在各业态中最高。但是,高增长的背后却并非是高盈利,相反与之相随的则是亏损。即使有着良好的购物体验的7-11也难逃亏损的命运。一边扩张一边亏损,国内便利店行业就是陷入了这样一个怪圈。便利店边扩张边亏损7-11去年在华亏损达1036.4万元。便利店作为惟一一个增速保持两位数的零售业实体业态,显示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一时间风头无两,一个时期来众多资本纷纷涌入便利店市场。近日上海华联罗森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晟对外宣布今年要将门店数量从380家扩展到500家,未来2到3年间扩展到1000家,到2020年要实现开1万家便利店的目标。本土的全时便利店也提出要在2015年内实现开张1000家门店,特许加盟店实现500家的目标。除了传统的便利店企业,处于转型期的超市、大卖场也瞄准了便利店市场,物美商业在2014年开始对便利店进行改革,强调“个人的即刻消费”。家乐福推出“CarrefourEasy”便利店模式,声称未来首先要在上海和其他一线城市扩张便利店,之后在全国推广。步步高(002251)方面也表示,2015年将达到1万家便利店,2020年前则争取达到10万家。以上企业的动态,充分表明了便利店的热度。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风光无限背后的现实是很多便利店的发展是一边扩张一边亏损。王府井(600859)在2014年度报告中曾提道,王府井目前持有柒-拾壹(北京)有限公司(7-11)25%股份,且此部分持股2014年度给王府井带来259.1万元亏损。若以此计算,7-11去年在华亏损达1036.4万元。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便利店委员会主任王洪涛指出,亏损扩张是企业的一种战略考虑,便利店业态是小型门店,单店很难成气候,必须要达到一定规模以后才会带来整个供应链上管理成本的降低。或许正是基于规模摊薄成本的考虑,各大零售企业才不顾行业亏损状况,而加速扩张。寻求新业务增加盈利点便利店在积极地进行业务创新,比如植入火车票、电影票售卖等多种业务。事实上,导致便利店亏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近日中国商报记者走访了北京几家社区、写字楼的便利店。五道口商圈附近的一家便利店负责人向记者透露,现在每天的销售压力非常大,房屋的租金一直在上涨,与几年前相比租金上涨了近50%。有业内人士分析称,高昂的租金成本已经成为目前便利店扩张的最大阻力。破解租金难题,国外便利店通常的做法是发展特许加盟。据了解,日本便利店业态加盟店占比一般都超过90%。低成本扩张形成规模效应,占据便利店市场,实现盈利累积,未尝不是值得借鉴的方法。但从之前的经验来看,国内的加盟店销售远远落后于直营店,而且罗森、7-11等便利店老总都曾对外表示“在中国扩张便利店的最大痛点是加盟业务不如预期”。对此,王洪涛表示,从现在的大环境来看,中国不具备加盟条件,首先,国人对待加盟的意识淡薄,加盟之后经常发生不能接受分成比例以及对总部管理理念不认同的情况;其次,国内商品的分销体系有漏洞,导致不同渠道的进货价格不一致,从而失去加盟优势。有业内人士认为,特许加盟可能是解决未来中国300平方米以下连锁业态便利店租金高昂的最优方式。带着房子加盟,能规避高房租引起的成本压力。通常来说这种店面更加贴近社区,具有位置和关系优势,而且建立在中国传统邻里关系基础上的便利店稳定性更强。目前7-11、好邻居、罗森等便利店企业相继放开了加盟条件,在其官网上都能看到打出的加盟广告。从现实的困境来看,依赖加盟进行便利店扩张将是很多企业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另外王洪涛认为,除了一、二线城市的租金水平、人力成本太高导致本来毛利率就很低的便利单店很难承受外,还有内在的原因,即目前国内的便利店在经营管理上存在问题,与国外有很多差距。这就需要便利店管理者在经营管理上、在异质化和盈利模式上进行探索。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赖阳表示,国内许多便利店走的都是“微型超市”的路线,在商品品种、物流配送等方面并没摆脱超市运作的影子,本身的盈利模式就存在问题。从形式上来看,目前大部分的便利店还处在模仿阶段,并没有自身特色。当然,一些便利店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也在积极地进行业务创新,比如植入火车票、电影票售卖等多种业务。王洪涛表示,这将是未来的一种趋势,有利于便利店平台的高效利用,可以很好地承担其他业态的服务,但便利店应该提供更多的网上无法实现的服务,以差异化的服务来吸引消费者。O2O探索面临挑战O2O更多是一个噱头。而在目前,便利店扩张遇到的困难远不止如此。在“互联网+”的浪潮下,便利店转型发力O2O,建设网购平台,通过线上渠道寻找新的盈利点,这是便利店做出的新尝试。但据中国商报记者调查发现,便利店的线上渠道订单几乎都是全军覆没的状态。红旗连锁(002697)在推进O2O的过程中出现全渠道转型低于预期,高毛利产品拓展缓慢,费用上涨过快等问题;全时便利店推出的“全时汇”线上订单一个月下来有时接近为零……线上与线下结合,对于便利店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目前线上市场几乎被阿里巴巴、京东等传统电商大佬瓜分殆尽,便利店线上渠道的打造也将很困难。当然,目前已有很多便利店与电商平台进行合作,借助成熟的平台来拓展线上业务。但是线上与线下如何结合,国内便利店却并没有搞清楚。对此王洪涛表示,“目前整个零售业都在做O2O,但更多的还是停留在营销层面,不仅仅是便利店,包括大卖场、百货,各个业态都在摸索阶段,并没有找到一个真正好的模式。O2O更多是一个噱头,如何从各个触点跟消费者接触,让消费者更多地购买产品才是根本。”租金难题、经营管理模式缺陷、全渠道转变受阻……目前的便利店市场处在一片盲目扩张、自相残杀的乱局中,机遇和挑战同时存在。找到自己的风口,便利店企业在规划市场版图时亟须判断清楚。
一起惠2015-06-27 13:25:28649 次
话说,这两天有好几个投资界和八卦界的达人向八姐询问,听说,当当又要卖身?好吧,说说八姐听到的传言。有人说,当当网出价二三十亿美金要卖;还有人说,本来一直执着的李国庆近期突然改变主意,开始跟各家谈出售了;还还有人说,当当要卖身京东,京东会618前作为献礼新闻宣布(尼玛,搞得跟国庆献礼似的);还还还有人说,当当拆着卖,比如把电子书业务卖给小米。嘿,版本还真多。反正核心就是,当当不行了,不赚钱啊,要大甩卖了。至于说消息是否属实呢,八姐四处打探了一下,我的判断是,当当应该的确跟一些家谈判过,不过呢,应该最终没有谈成。至于说,京东啊618献礼神马的应该也是不靠谱的,你说,国庆大炮和强东哥互黑那么多年,居然还要寄人篱下点头哈腰,这有点说不过去吧?还有,当当和小米的应该也谈过,没谈成,因为依当当最近的态势,那是要砸钱大作电子书的势头,李国庆不会卖,只能是战略投资了,这个有多大意义呢?不好说。这也不是第一次传出当当要卖身了。八姐仿佛依稀记得,去年初,就曾有消息传出,说腾讯、阿里神马的要买当当。李国庆当时也承认,有BAT想投资当当,但没成。唉,遥想当年,李国庆勇猛大战大摩女,和刘强东撕逼,数度将强东逼入死角,而现今,当当已彻底边缘化,沦为二流电商,市值差不多才是京东的1/60,再想想,人家京东开启买买买模式,而当当却深陷卖身传闻,不胜唏嘘啊。恰巧,八姐有几个在当当待过的盆友,说起京东和当当的对比来,不禁更加唏嘘了,有的盆友甚至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滴说,尼玛,本来还觉得当当牛逼,结果越混越不牛逼,连后来的京东神马地都跟不上了,误终身啊。八姐觉得吧,咱大家都有种思想,叫做成王败寇,刘强东当初融资巨额亏损拓品类、建物流时,也一堆人骂,说这风险太大,资金链容易断,现在呢,人家上市了,市值快500亿美刀了,娶了美娇娘奶茶,几乎又一派追捧之声了。所以,人家当当这样,俺们也不能落井下石幸灾乐祸偷着笑啊,何况当当还是堂堂上市公司呢,youcanyouup啊!只是吧,俺觉得,有当当老员工的分析是对头的,性格决定命运,李国庆和俞渝稳健、省钱有一套,但在战略性的快速扩张上有失误,换句话说,那就是成也抠门败也抠门。说几个段子,供大家欣赏。据当当老员工说,当当的物流曾经极度节俭,譬如说,把一根铅笔截成几段给员工用。omg。还有,但凡公司上市,那都是大喜事啊,恨不得带着一堆亲戚盆友员工、带上媒体敲锣打鼓去庆祝,搞个大点的媒体采访都是正常的。但是呢,据说当当上市的时候,只带了IR的几个同事去,不仅没请媒体,还不带自己的公关市场员工,最后,作为董事长的俞渝只是接受了少数几个媒体的电话采访。当时,就有当当的员工开玩笑说,爱马,其实为了省钱,李国庆和俞渝都不用去,就发个邮件说当当上市了就行了,还能省几张机票钱。另外,有几个前当当的中高层盆友都说,自己离开当当的最主要原因是赚得太少了。薪水不高,股票发得少,还不值钱,当当在这方面控制成本控制地也太严了。所以,京东、天猫神马的开出年薪百万,诱惑太大,就只好屁颠屁颠地去了,谁不要养家糊口啊?看到最后,大家唏嘘不?有啥感想不?哈哈。
一起惠2015-06-12 08:55:13673 次
近日,香港上市的阿里巴巴集团旗下公司阿里健康发布《盈利警告》公告称,通过对2014年4月1日至2015年3月31日财务状况进行盘点,阿里健康将出现较大亏损且亏损幅度同比大增200%。《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阿里健康去年同期亏损3460万港元,这也意味着,阿里健康本期亏损将高达上亿港元。根据公告,阿里健康出现重大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发生在该财务年度第四季度的员工成本以及销售和市场营销费用大幅度增加。公告称:“秉着公司打造一个联系中国医疗保健市场参与者在社区的使命以及为追求集团长期更好的发展,截至2015年3月31日止年度,集团推出多个项目并拓展入新业务领域,如搭建云医院平台及促进医疗处方的社会化流转,并与多家医疗保健市场参与者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此外,无形资产核销导致的亏损及坏账拨备亦为重大亏损的原因。对此,业内人士表示,阿里健康无形资产核销导致的亏损及坏账拨备两项支出或与不久前阿里健康的一份和解协议有关。据公开资料,阿里健康今年1月12日发布公告称,针对与甲骨文香港及甲骨文北京有关之争议及法律程序订立和解协议。该协议签订后,阿里健康附属公司中信21世纪科技须分别缴付和解款项1220万美元及3720万人民币。同时将收回保证金约1100万美元,连同应计利息约120万美元。公告显示,预期阿里健康今年3月止和解协议相关费用税前收入约1.14亿港元,就许可权处理确认本财年税前损失约3410万港元。此外,《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阿里健康APP(电子处方社会化流转业务)或因补贴优惠被新任CEO叫停。有关人士表示,患者运用“阿里健康”APP下单购药享受补助将导致阿里健康的运营成本过高,因此被新任CEO叫停也在意料之中。但是补贴的停止也就意味着该模式此前的主要依赖路径已经断裂,同时无论是药店还是消费者都缺乏与其继续维系的动力,因此阿里健康APP也将面临发展困境。
一起惠2015-06-06 10:05:03713 次
昨日晚间,青青稞酒发布收购中酒时代酒业(北京)有限公司(简称“中酒网)的交易进展公告,并披露了中酒网主要财务指标,其中今年1-3月中酒网实现营业收入5746.65万元,实现净利润-1611.81万元,2014年实现营业收入1.68亿元,实现净利润-6565.01万元。同时公告称,中酒网收入主要来源于线上,2014年度、2015年1-3月线上收入占比分别为80.61%、91.28%。截至目前,中酒网拥有线下门店近200家,其中自营门店5家,其余主要为加盟、合作门店。业绩不佳的中酒网是理想标的对于收购中酒网的初衷,青青稞酒在今年4月28日曾表示,此次收购有渠道互补的作用,中酒网拥有丰富的电子商务经营管理经验,与目前主要传统线下营销渠道可以形成互补,收购完成后有助于快速取得电子商务销售渠道。此外,中酒网的技术团队可以为未来电商团队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帮助。在5月22日青青稞酒股东大会上,有青青稞酒相关人士表示,收购中酒网,有着更深的打算,一是“中酒网”这个名头就很值钱了,其二并购中酒网是为了打造中酒联盟,深度布局互联网+。上述人士还表示,“收购中酒网其实我们做了很多综合分析,中酒网洽洽是我们理想标的,选择中酒网,但是青青稞酒远在西北,作为单独的个体经营中酒网,很多人说必死无疑。但是青青稞酒是站在整个行业的角度出发干这个事(中酒联盟),我们是从所有的中国白酒企业的角度,希望企业之间能够联姻,一同去完成这个事情”。据悉,中酒联盟主要是整合、利用社会资源,跟社区店、代理商建立合作的关系。把商店变成仓储,最终是打造一个基于C端的B2B生意,最后以推动形式到消费者拉动的形式,形成完整的商业闭环。至于具体运作模式,据会上透露,首先是以下游终端为载体,整合上游供应链为核心的区域酒水批发的B2B模式;其次,以连锁终端门店为载体,通过自营网站、第三方电商平台、手机终端APP线上主导引流,线下实现零售、仓储、配送一体的O2O模式。中酒网董事长赖劲宇对媒体表示,互联网+不是一种革命,而是一种共赢,白酒企业做互联网+,打破传统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而中酒联盟不仅要与酒厂合作,还会跟经销商等合作,打造白酒行业新的生态圈。酒类电商盈利依然困难从中酒网业绩数据可以看出,中酒网自去年到今年一季度以来一直未能盈利,按今年一季度营收数据不足6000万来算,今年全年营收很难达到赖劲宇在今年春季糖酒会期间所说的10亿元。据悉,2013年,中酒网成为双十一的黑马,成交额达到4869万元,进入2014年,酒类电商竞争格局更加激烈,酒仙网、中酒网、1919加紧布局线下O2O,竞争从线上空袭到线下用户的抢夺。公开数据显示,2014年双十一,中酒网一天全网销售就高达9215万元。相比于白酒业60%-90%的高毛利,而回到酒类B2C业务上,“毛利率平均下来只有10%多”。酒仙网董事长郝鸿峰曾表示。事实上,酒类电商成本主要体现在线上运营、采购、二次包装、物流和仓储,这些成本加起来致使酒类电商一直处于微利状态。而在酒类电商运营商北京兴良汇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钢看来,酒类电商一直没有将盈利作为导向,酒水电商不是普通的生意而是拼规模优势,在酒水电商思维里,只要亏损额低于市场投入就是值得的。“难的是持续性,低价卖,加上运输、人员、包装等成本,酒类电商烧钱为的就是打响品牌,事实上就是贱卖厂家品牌,获得自己的渠道品牌,可能前期酒水电商投入产出比还可以,但盘子一旦做大,业务拓展就很难了”。陈钢表示。在业界看来,整个酒类电商目前仍处于发育期,任重道远。据公开数据显示,在整个酒类交易总额中,2012年酒类电商销售占比不足1%,2013年酒类电商占比不足2%。正如郝鸿峰在双十一后的回应,“战是为了不战”。酒水电商未来是否真正能够专心拼盈利而不是拼规模,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一起惠2015-06-05 09:38:501195 次
5月28日,当当公布了截止2015年3月31日的第一季度财报。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当当网实现总营收39亿元,同比增长37%,其中平台销售增长49%。主要业绩表现:当当2015年第一季度重新出现亏损,净亏损约6000万元,亏损的原因是本季度大幅增加了无线端、数字阅读和原创内容等新业务的投入。第一季度当当新用户同比增长46%,主要源于手机端;无线订单占比达到41%,去年同期为13.6%。其他数据:当当读书MAU(月度活跃用户)同比增长402%,用户日均阅读时长从去年同期的16分钟,增加到50分钟。当季月度活跃用户达到790万,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63%。其中来自三四线城市的客户和订单激增。一季度当当无线订单占比持续上升,达到41%。易观国际报告显示,当当图书市场占比为42.1%。
一起惠2015-05-30 09:53:28634 次
321-340/448 记录17/23 页首页上一页1...14151617181920...23下一页尾页